下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年,唐代重修,历代有修葺,现仅剩前殿、弥勒殿和明代所建藏式佛塔一座,每年夏至(6月21或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此塔会出现十几分钟无影的景象,故又称之为无影塔,至今无人能解无影之谜。所幸弥勒殿没有闭门,殿内佛坛有玻璃罩围着,中为弥勒,两边有迦叶和阿难,普贤和文殊,皆为唐塑,国内罕见。让我长见识的是,包括弥勒在内,没有一尊佛像是通常的盘腿坐像,弥勒佛正襟危坐,说明唐之前的弥勒并非大肚欢喜佛的形象。塑像容貌端庄,身材比例匀称,衣服褶皱逼真,我所见过的无数寺院中的佛像,无论新旧,没有一座可与之比肩。
青莲寺创建人为北齐至隋代高僧慧远(523592),出生于晋城泽州,在中国佛教史上,慧远大师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世寿七十,著有经疏二十部百余卷,其中,大乘义章二十六卷堪称为佛教之百科全书,与庐山慧远并称为“佛门二远”,被誉为“僧中之龙”、“齐隋泰斗”、“疏王”、“释义高祖”。
明代晋城泽州诗人张养蒙有《中秋游青莲寺》
胜游那不恋同群,共想禅关叩白云。
石蹬萦回千嶂合,珠林窈窕一溪分。
鹫岩秀落青莲色,龙藏香含贝叶文。
夜月禅心清似水,何如终日苦尘氛。
珏山离青莲寺虽不足5公里,珏山海拔973米,植被覆盖率85,山上遍植黄栌,深秋树叶变红,是为晋城观赏红叶绝佳之地。我们从缆车上俯瞰四周山坡,真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珏山又名角山,其双峰对峙,宛若—对碧玉镶嵌在太行山上,故名珏山。“珏山吐月”是晋城四大名胜之一,明嘉靖三十五年《创建珏山一天门记》碑文曰“每年八月望,月自中出,谓之珏山吐月,亦游观之胜景也”。唐代诗人杜牧、明代尚书王国光、明代文学家董绪、清代阁老陈廷敬等在此游历后均留下过诗篇。青莲寺款月亭为珏山赏月最佳处。
历史上珏山道佛共处一山,盛于明,但现在重建的全是道教宫观,东顶最高为金顶,有玄武殿,西顶有真武殿,台基石阶等为明代遗物,佛教遗迹仅见同治年间摩崖石刻一块。金顶玄武殿背后可见s形丹河,当地人俗称八卦河,但因位置不正,看不见全貌。《上当记》云“丹水出长平北,南流,秦坑赵众,流血丹川,有是俗名丹河。”讲的是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坑赵军40余万人,血流入河,染成丹色。
山路起伏不大,不算太累。王莽岭相传为西汉王莽追杀刘秀安营扎寨之地,为山西陵川与河南辉县之界山,奇峰耸峙、巍峨峥嵘,惜陵川一方王莽岭背光,观赏性大打折扣,拍摄照片难度更大,所见阳面逶迤连绵之绝壁千仞实为辉县太行山也。
玉皇庙在晋城东北泽州县府城村,是道教宫观,始建于北宋,现存三进,有玉帝、药王、地藏等300余尊彩塑,多为宋塑。其中最有艺术价值的是元代雕塑大师刘銮的作品28宿像,在后院西侧的平房里,形神兼具、栩栩如生。
府城关帝庙近在咫尺,明代建筑,有四进,结构精美,装饰华丽。三进为关帝圣君殿,四根滚龙珠犹为令人瞩目,龙柱上有文臣武官造像。四进三义殿的立柱上有各色人等造像,很多为历史或神话中的人物,如郭子仪、程咬金、秦琼、姜太公等,形象生动。窃以为,明代的石雕艺术应该是达到了历史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