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夺没想到,这次听到的内容出奇得多。
好在他的“听”,向来听到的都不是说话的声音,而是一种特殊的旋律,却能自动在脑海中转化成语言内容。所以要比听“话”的时间短很多。
即便如此,吴夺还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等他放下这件蒜头瓶,不少人都投来了异样的目光。
“怎么?小吴,你有什么新发现么?”章成锦先问话了。
“这应该就是金代的钧窑。”吴夺缓缓呼出一口气。
“那这刻字是怎么回事儿?这可是烧之前就刻在瓷胎上的。”卢远方紧跟着问道。
不等吴夺回答,宁元祺又道,“你的意思是,断无清晚期高仿的可能性?”
章成锦、卢远方、宁元祺,这三个人,其实代表了三种观点,问话即是观点的体现。
章成锦认为符合金代钧窑的特征,但是却又不能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如同北宋官钧的刻字,他想合理破解这一点疑惑。
卢远方所长在书画,瓷器上眼力不足,大家说金代钧窑他基本上是采信了,可是脑子里还有那么一丝万一是北宋官钧的幻想。
宁元祺则认为这有可能是清晚期的高仿,因为技术问题导致了两不像。
不过,观点是三种,解答却只需要一点,那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刻字。
吴夺听到了为什么刻字的原因,但是却不知该怎么说。
这一次和以前大不相同,听到的内容太多。
确切地说,他听到了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背景说出来大家肯定都认可,但是这个故事本身,实在是很难找到佐证······
北宋晚期,宋金之战,宋朝丢了北方,只能迁都江南,成了南宋。
金朝控制了北方,自然也控制了钧窑的窑址所在地。
当时,大部分钧窑工匠,特别是优秀工匠,都随之南迁了。
从北宋到南宋,各大窑口工匠的南迁,也是华夏的瓷业重心从北方向南方转移的开始。在此之前,大部分著名窑口都在北方,而金朝之后,南方瓷业开始兴盛;明清时期,景德镇已然成了毫无疑问的瓷业中心。
{();} (ex){} 金代,虽然大部分钧窑工匠南迁了,但是钧窑生产却没有完全中断。而且,在金朝的干预下,又重新开始复兴。
但是,毕竟优秀的工匠差不多都走没了,所以一时之间钧窑的水平出现了明显下降。
这时候,钧窑就是彻底的民窑了,但是金朝的干预力度却很大;史料上提及了高压政策,以恢复钧窑生产、提高制瓷水平。
无论如何,想再烧出北宋官钧那样的瓷器是不可能了,所以金代钧窑和北宋官钧有着明显差别。
而吴夺听到的,是一个钧窑制瓷高手的故事。
此人姓宋,家中拍行老九,名字就叫宋九。
宋九的父亲就是钧窑工匠,到了他这一代,父亲去世后,兄弟们也都成了钧窑工匠。
南迁之际,因为老母病重,经不起颠簸,兄弟们都走了,只有最小的宋九守着老母留了下来。
宋九的制瓷技术,是父亲和兄长们教授的,尚未学全学透,就这样中断了。
不过,宋九很善于学习,在金朝统治下的钧窑,他算是一边实践一边研究。
当时,金朝为了恢复和提高钧窑的生产和水平,还从同在北方的定窑、耀州窑等窑口调集了工匠前来。从这些工匠那里,宋九也吸取了其他窑口的制瓷技艺,在制作钧窑瓷器时,尝试加入刻花、浮雕等等手法。
宋九的水平越来越高。虽然无法实现北宋官钧那种“弥漫全身”的窑变色,却已然能达到控制窑变色斑块分布的水平。而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