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2 / 2)

理表现为外化作用,还是应该称之为由压抑愤怒而产生的生理性结果,但我们不可忽视病人对这些表现的利用。一般说来,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把精神毛病归咎于机体的不适,从而又认为是外因引起的不适。他们总煞有介事地证明,他们精神上没有出问题,只是因为饮食不当引起了肠胃失调,或因为过度劳累引起了疲乏,或潮湿空气引起了关节炎,等等。

通过怒意的外化作用后,患者有何收益呢?它可说是与自我鄙夷达到的目的一样。不过,有一点还值得提一提。除非我们认识到患者的这些自我破坏的冲动的真正危险,否则不能充分理解他的病情会严重到什么程度。刚才提到的第一例中的病人只是在短暂的时间内有过把自己砸碎的念头,但精神错乱者会真的发展到把自己砍伤致残的地步。26如果不是外化作用的缘故,很有可能会发生更多的自杀病例。所以,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弗洛伊德认识到自我毁灭冲动的能量,才提出了一种死亡本能的说法——可惜这一概念阻碍了他真正理解自我毁灭行为,从而阻碍了有效治疗的途径。

内心压迫感的强度取决于理想化意象的权威对患者人格的钳制程度,对这种压力作用做再高的估计也不过分。它比来自外部的压力更可怕,因为外部压力至少允许患者保留内心的自由。病人大多不知道这种压迫感,但每当这种压迫感一消除,病人便如释重负,好像重获自由,可见这种压制的力量之大。患者可以通过对他人施加压力而使自身所受的压力外化,这样的效果在外表上非常相似于对支配地位的渴求,但两者的区别在于内心压力的外化,并不主要是要求别人服从。它主要还在于把使自己所苦恼的标准强加于他人,而不考虑这样会不会使别人痛苦。那种清教徒心理正是众所周知的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