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李白哪首诗该颁奖(2 / 4)

诗名中有“广陵”,诗句中也有“扬州”——

可说实话,跟扬州关系不大啊!

写这诗时,李白不在扬州,孟浩然不在扬州,都是在江夏。

这里选的可是“扬州”的诗!

下次要是江夏排“十大佳作”,还是引用此首吧!

可是,以龚公子为代表的一方反对这种“教条主义”的观点。

不在扬州,就不能写扬州相关的诗了吗?

“烟花三月”已写尽扬州春日美景了!

“陈苌陈十一郎也没来过扬州,那他写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我还打算把他提名进来呢!”龚子业据理力争,引起他的基友们一片叫好声!

“二十四桥?陈苌?”王昌龄听了这一句,心中赞叹,十分惊异,若有所思地打量着陈成——这可比今早当他和刘谞面写的那两首出彩多了!

看来这小子在自己面前,还是有意藏拙啊!

王大叔看陈成的眼神,既有欣赏,又有“嫉妒”,这小子啊……

陈成只能冲王大叔拱拱手,表达自己扮猪吃虎的“歉意”。

龚子业双方争执不休,但在小陈看来,他更愿意站在龚子业这边。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也没有去过岳阳楼,就凭着自己的想象洋洋洒洒地一挥而就,都是“想当然”写的嘛!也不影响后世岳阳楼把他的名篇镌刻楼上,还把“会背岳阳楼记免费登楼”当成一种旅游营销。

苏轼在黄州,明知道所在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的故地,却还是《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套组合拳来一遍,搞得后人“文武赤壁”都会纪念一番,清人王煦还调侃说:“不是当前两篇赋,为何赤壁在黄州”。

李白好歹真的畅游过扬州,也写过诗文,把他在武汉写的这首算过来也不算过分,大不了各取一半,“故人西辞”归属给黄鹤楼,“烟花三月”归属给大扬州嘛!

一定要在扬州写的诗才算,那正好,李白还有一首在扬州送人去武汉的诗——

《送储邕之武昌》。

正好和送孟夫子的那首是倒过来的。

可惜,不出名啊!

如果这些都还没有说服力的话,那小陈可以说在后世,你们提名的那些诗,包括李白的“水摇金刹影”,21世纪的很多人都不熟悉,大家去扬州,还真的就是冲着《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这四个字!

因为在古代来说,扬州名诗的代表人物李白、杜牧、徐凝(这是谁?)可以三分天下,再加上一个姜夔。

到了现代,可能就只剩李白了,因为只有他这首所有人都会背。

哪怕是杜牧,那么多扬州名诗,都不一定是全民都会,更不要说“只知其诗,不知其人”的徐凝了。

烟花三月,普普通通的四个字,可以说是小陈这代人对扬州最深的记忆,也让大家认为此时的扬州最美。去扬州旅游的人,都集中在阳春三月来到扬州,外地牌照大大超过本地“苏k”牌照。

所以啊,“你们这些古人”,还真是低估了这首诗的影响力,高估了后世人的文化水平啊!

僵持不下,众人只能将这首名作暂且搁置,继续提名其他诗作了。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李白、骆宾王、孟浩然等诸多大家的诗作都被提名出来后,那些原本还想着现场作诗扬名的青年诗人,一时间高山仰止,望洋兴叹!

这些人实在是太变态了吧!

今日如此多“珠玉在前”的情况下,仍然敢现场作诗的,恐怕只有“七绝圣手”王昌龄前辈了吧?

但凡事总有例外。

在众人又为时人祖咏的《泊扬子津》和河东黜陟使孙逖《扬子江楼》同一题材的孰高孰低争论不休时,一声清亮的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