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大战前夕(上)(1 / 2)

四大战前夕

金国在占据了陕西的一些地方之后,为了进一步争取民心,金国大将完颜娄室采取了“以汉治汉”的方略,恩威并施,以求在关陕之地可以巩固金国统治。

从粘罕开始,金国就注意到了陕西、四川一带的重要地位,而自从南渡惊魂之后,兀术也转变了观念,认为非拿下关陕、巴蜀则无法灭亡南朝。因此在兀术等人的极力推动下,金廷便在制定大举进攻淮东方略的同时,又制定了建炎四年秋季大举进攻关陕的方略。

可是令金廷没想到的是,就在他们刚刚确定好方略尚未来得及实施之际,陕西的宋军居然先行发起了大规模进攻,致使陕西金军告急。金廷只好给兀术下令,要刚刚回到中原的兀术立即率部驰援陕西。

一意推动陕西宋军发动反攻的,便是刚刚到任才九个月的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非同时期的武将张俊)。

张浚原本是一介书生,政和年间年仅弱冠的他便登进士第。靖康之变后,张浚到了应天府,因他一意主战,遭到主和派权臣的排挤,直到苗刘之变时,张浚得以立下大功,才三十三岁便被赵构任命为知枢密院事(只比刘錡大一岁)。

张浚随即向皇帝提出了自己的中兴方略,其中他指出“汉沔为形势之地,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天下大计,斯可定矣……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人或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

赵构对于张浚的上书非常重视,因而任命了他为川、陕宣抚处置使,使他得以便宜黜陟,尤其是他还有权授予节度使1给有大功的武将。张浚年纪轻轻就获得了如此权柄,其实正在于他乃是容易驾驭的文臣,且根底尚浅,羽翼未丰。从后来的情况看,张浚确实是有先见之明的,他的到来也恰逢其时,只是张浚之才薄,不足以堪当如此大任。

在张浚前往陕西之前,赵构就曾反复告诫张浚,希望他不要急于求成,毕竟如今金军锋芒正盛,而陕西一带近年连遭兵燹,元气有待恢复,不如休养三年再行反攻不迟。

建炎三年十一月,张浚出巡关陕,有鉴于先前各西军将领缺乏配合、各自为战的弊政,张浚便做了一番重大的人事调整身为文官的熙河路经略使张深被罢黜,以刘錡之兄刘锡取而代之;令任命原陇右都护刘錡为泾原路经略使,孙渥为泾原路经略使,先前也曾在苗刘之变时立功的原西军将领赵哲为环庆路经略使。

张浚手握关陕六路及蜀中四路的重权,如此一来西军便有了一个强力的统帅,而且还获得了各路的人力、物力支援,西军一时间军心大振!张浚一心以恢复汉室的诸葛亮自勉,可是他不曾想,就在他前往陕西的同时,金国居然也改变了方略,想要集中兵力先在关陕一带寻求突破。

兀术的率军南渡之举,打乱了张浚的从容部署,此后淮东一带战事不利的消息相继传来,张浚本就有些急于表现,因而他打着缓解江南压力的旗号,决定先行向陕西金军发动攻势。

建言三年七月间,在邠州召集众将计议时,张浚说道“张伯英2、韩世忠、刘光世各部新败,元气未复,一旦金军再次渡江,圣驾便有再次受惊之虞!而今我关陕各部虽仍在练兵整训之中,可也不能只顾自身,而不顾大局,更不能不顾及朝廷之安危!本使受陛下重托,宣抚处置川陕,自当以国家为重,以一己为轻,虽自视资望不足以堪当此任,然钦命如此,本使也只有鞠躬尽瘁之分了!”

刘錡、刘锡兄弟皆在座,他们是不同意主动进攻金军的,因而刘錡发言道“宣抚高瞻远瞩,诚然乃是我辈所不及,然卑职尚有一言,供宣抚参酌!前敌虏在江南碰壁,短时内必不敢再谋南渡,今已有探报,敌虏有向西边增兵之势,卑职断言,其势必是志在关陕、巴蜀,可见敌虏已得高屋建瓴之要,而不会重蹈前辙!今我岳家军、韩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