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车马之利(1 / 2)

因为,王明所设想的四轮马车,相比这个时代最为常见的两轮马车,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将马车的载重大幅提升。

——————

四轮车的四个轮子构造,使得拉车的马匹,不用再做支点,以承担马车承载力,只是单纯拉力即可,从而极大提升拉载效力,据计算,在同等拉力的情况下,至少可将载重提升近五倍。

正是因为这一点,王明才下决心要搞出适合于这个时代的四轮马车。

而四轮马车的难于普及,除了当时的道路难行之外,现在大明所使用的四轮马车,还有一个最大的缺点,便是难于转向。

中国古代难以推广四轮车的根本原因,其实不是道路问题,而是没有解决好四轮车的转向问题。

中国古代的四轮车,只是简单地将四个轮子安装在一个固定的车架上,因此难于转向,导致实用价值很小。这个旷世难题,中国上下几千年,也没有解决。

这种车从古代一直使用到现代中国的五十年代初,基本都是一个模式。

那就是,四个窄窄的铁箍木轮装在车架上,由三到四头牛拉着,车子的转向,则是四头牛凭力气大生拉硬拽。(确切的说,是靠车辙解决转向问题,车轮子把路面压了很深两道沟,车轮就在沟里滚动。千古一帝秦始皇所搞的所谓车同轨,就是为了这点令人无语的方便。)

所以现在把问题归纳起来,王明要着手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道路难行的问题,一个便是四轮车的转向问题。

前一个问题,是明末时代的普通现象,王明现阶段根本无能力加以更改,只能在这个基础之上,去加以适应。

而第二个问题,来自后世的王明知道,同时代西方的四轮马车,之所以运作自如,却是因为发明了转向架之故。

西方出现的这种可转向四轮车,最具创新的设计为,前两个轮子装在一个车架上,后两个轮子装在另一个车架上,后面的车架架在前面的车架上,共由一根立轴连接,实际上是两个两轮车的组合。

通过这突破性的设计,在西方后来大行其道的四轮马车才终于成功地走上了历史舞台,并在世界历史上,演出了属于自已的辉煌剧目。

诸如俄罗斯开拓东方,美国开拓西部,之所能成功,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是这种四轮马车的功劳。

不过西方的四轮马车,从产生到定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前前后后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一直到十九世纪还在不断改良。而现在,来自后世的王明,却可用近乎作弊的手段,直接采用最成熟的方法。

这项工作,王明开始得极早,在成功守住九江之后,他就一直在心下揣摩细节,努力自行完善四轮马车的具体方案。

最终,王明经过反复思考,画出了一张根据后世的记忆,绘出的四轮马车草图。

王明在绘图时,脑海中思索得最多的,但是这四轮马车的转向原理。

王明认为,四个轮子的马车,颇有些类似后世的小汽车,转弯的时候两只前轮必须朝一个方向偏,才能顺利转弯。这样当前方的牵引力改变方向时,车辕通过轴套,改变车轴的方向,也就使得车轮朝牵引力的同一方向转动,实现四轮车的转向。

而当时负责此事的同知蔡确以及一众工匠,在看了眼前的草图后,都有一种开了眼界的感觉。

他们看到,王明所绘的马车,车身较长,护板前高后低,前护板上镶嵌着木板钉死的座位,下面有搭脚,两层板制成了车夫的座位,在车夫座位下是前轮,有一根长杆加两侧护木连接前轮,这就是连杆,两个前轮并没有如以前的马车那样固定在木框上,而是用中滚轴和连杆相接,长长的连杆又被固定在圆盘式的前轴上,车辕与车身衔接的部份与前轮悬挂结合,这样马匹转向的时候前轮的悬挂也就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