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章衣食住行(2 / 4)

澳洲风云1876 葡萄无牙 2422 字 4个月前

情况都不鲜见。

人民幸福感如何,那得看对比。

大洋帝国的移民绝大多数来自于神州大地,现如今情况怎样呢?

1899年(清光绪25年)

清朝人口达到四万万二千万之巨,相比较原来历史时空并没有减少,再加战乱频仍,连年自然灾害,想吃口饱饭已是奢侈。

为何移民到大洋帝国超过2500万人,大陆人口还有那么多?

细究其原因

在于清朝庞大的人口数量,每年仅仅因为自然灾害或家庭困难养不活而夭折的孩子,数量就非常惊人,年均移民澳洲百万规模影响微乎其微。

甲午战败之后

清朝向国外列强借入了大笔款项用于战争赔款,这都需要逐年偿还,这些沉重的负担都加注在民众头上,牛毛苛捐杂税众多,人民生活困顿,物价飞涨。

清仲芳氏《庚子记事》写道:“刻下每石银十,粗麸白面每斤银五分,买米只卖十斤,买面只卖二斤,尚须鸡鸣而出,太阳一出即售停矣。”

同年10月7日,又记:

“白面大钱五百六十文,小米面每斤三百,玉米面每斤二百,白米系南粮,海道不畅,米庄不免居奇,每石需银八两上下耳。”

一两白银可以兑换1000文制钱,只能买两斤不到的白面,而在嘉庆13年,通州白面不过30文一斤,四十年后价格暴涨了19倍。

白花花的八两白银只能买一石白面,一石等于10斗,一斗等于13.5斤,也就是135斤白面(注;又一说125斤)。

要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得了解现时白银购买力;

光绪二十一年,北平内城西北角太平湖东(新街口)七间半房子售价85两,也就是1400斤白面的价格,每间房子的卖价还不到200斤白面。

到底是房子太便宜还是白面太贵?

结论是:哪样都不便宜。

以小麦为例;

康熙刚刚登基那会儿,康熙元年六月,一石小麦五钱银。

到光绪25年,一石是4两银,价格涨了8倍。

以黄豆为例;

康熙二年十月一石五钱,《合江县志·食货篇》记光绪二十五年,合江地区黄豆一斤卖0.067两,一石也要八两多银子。

一穷二白的普罗大众什么都能省,就是这口饭,那无论如何也省不下来。

在大清朝,一个健壮的码头工人或者是商铺伙计,一年辛苦下来也就是78两纹银,如今粮价那么贵,填饱肚子都难,吃上一口荤腥更是奢望。

这还不光吃,衣食住行这些,哪一样不要花费?

1斤红糖35文、1只鸡48文、1只鸭100文、1两猪油120文、5根葱1文、1匹白布70文……

老百姓既吃不起大米,也吃不起白面,吃上一把炒黄豆都是奢望,更谈不上什么幸福感了。

在大洋帝国

在帝国皇帝李福寿的严令要求下,内阁竭尽所能追求的目标,就是加强政府部门行政效率,做实事不虚谈,提高民众幸福感。

政府近年来连续大幅提高政府雇员薪资水平,提高最低收入标准,完善《劳动法》《劳动争议仲裁法》,持续规范用工制度,改善用工环境,引导科技创新,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快城市和工业电气化进程都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衣食住行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利益,是社会普罗民众谁都离不开、切身体会最深的地方,是营造民众幸福感最重要地方,拼图缺一不可。

源于华夏美食的传统,在吃的方面不需要担心,只要经济繁荣发展,帝国民众就能创造出眼花缭乱的美食,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