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不图虚名(2 / 3)

辞退。所以,生产一线员工虽然都是农民工,但他们的操作技术即使跟体制内的国企央企的员工相比,也丝毫不差,甚至我们的要求更加严格。”叶佳怡道。

从汽配分公司出来,叶佳怡领着客人去昌达动力公司参观,这是前不久才改为这个名称的,以前叫昌达集团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生产基地。

进入厂区后,叶佳怡一边领着客人们参观,一边做简要介绍:“这个项目是我们跟一家大型科研机构联合开发的,设计了三条生产线,分三期建设,预计年产高能蓄电池九万套。一期工程于前年建成,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普及,高能蓄电池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根据市场需要,我们去年又建成了二期工程,从发展趋势看,估计明年就要建设三期工程。”

“按照归类,这样的项目属于高新技术,你们跟科研单位联合开发这样的产品,是通过何种途径得到相关信息的?”老侯对背后的原因更感兴趣。

“有句话叫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这话放在这里虽然不太恰当,但表达的意思差不太多。昌达集团脱离传统产业以后,首先做了汽车零配件项目,尽管比较成功,但我们毕竟是一家大企业,原来就拥有两三万员工,光靠一个汽车零配件项目,不足以支撑起企业的规模,所以,我们一直在寻找新项目。当时,关总从省级部门得到一条内部消息,据说太阳能产业是省重点发展的领域,于是,我们就开始了项目调研。”叶佳怡道。

“后来怎么又没做太阳能产业呢?”客人问道。

“集团公司委托我做项目调研,恰好我有个高中同学是学材料专业的,就是一会儿咱们要见到的童博士,那时他在一个国家级科研单位工作,一次跟他通电话时,无意之中聊起工作方面的事,因为他的专业跟新能源有联系,他对太阳能产业有所了解,我就向他咨询太阳能方面的问题,当得知我们单位要做跟太阳能产业配套的设备时,他向我泼了冷水,建议我们谨慎行事。”

“哦,原来你们受到了高人指点!”

“可以这么说。当我把了解到的情况向关总汇报后,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当即决定跟童博士见面,亲自请教有关问题。现在回想起来,幸好当时听从了童博士的建议,没有做太阳能设备,否则,看看现在遍布国的太阳能企业的惨状,我们都感觉到后怕。”叶佳怡道。

“后来怎么想到了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呢?”一位客人好奇地问。

“歪打正着!当我们跟童博士见面后,他从专家的角度向我们分析了太阳能产业的利弊和国内外现状,我们觉得他说的在理,便决定放弃跟太阳能有关的产业规划。但关总并不甘心,就昌达集团的情况,他问童博士还有没有另外的建议,童博士

(本章未完,请翻页)

便提到了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项目。”

“这位童博士是蓄电池方面的专家吧?”

“他不做蓄电池,童博士读的是材料专业,他研究蓄电池里面的电解质,但是,电解质是动力蓄电池最关键的材料。”

“怎么成了联合开发呢?童博士的单位不就是做科研开发的吗?”

“没错,但他们的所有成果,还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如果不能实现工业化,他们那样的小试成果便没有多大意义。要实现工业化,必须经过中间放大试验,才能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各方面依据,但是,放大试验需要不菲的资金,而且还要配套很多基础设施,那些条件他们单位都不具备。知道这一情况后,我们主动提出以对方的小试成果做依托,昌达集团出资金和配套设施,由两个单位联合开发动力蓄电池的中试技术。”叶佳怡解释道。

老朱不住地点头赞同,“这种方式很好,双方结合起来,各取所需,这才是真正的双赢结果。”

“是的,试验完成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