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来打我们,那可就不好看了。”
余介揾连忙回应道:“大帅放心,除了驻军外,属下还在各厂都组织成立了一个厂卫队,专门负责各厂的安全问题。”
“你有数就好。”黎汉明闻言点头笑了笑,随即问道:“对了,武器方面有什么进展?”
“回大帅,除了线膛枪已经开始量产了外,后装线膛炮我们也已经做出来了。”
“哦~”黎汉明闻言顿时眼睛一亮,连忙问道:“现在可以量产吗?”
余介揾闻言连忙回道:“可以是可以,但目前来说,造价有些贵,然后制造技术要求太高,产量估计不会太高。”
“造价的问题你们可以便生产便改进,产量不高也没关系,先做着吧,有总比没有强。”
前膛炮通常采用火门点火式的发射方式,火门位于炮尾上部,当药包从炮口送入炮尾底部,炮手会用铁丝等尖锐物体从火门刺破炮膛内的药包,再从火门倒入点火药,最后点燃发射。
射速取决于炮手的动作熟练度,就算再快,也快不到哪儿去。
很多人以为后膛炮是一种比前膛炮先进的火炮,其实这是误解,在15世纪到16世纪,几乎所有欧洲的野战火炮都是后膛装填的。
与现代后膛炮不同,那时的后膛炮使用楔子炮尾组件来封闭炮膛,或者使用子弹药发射筒,也就是中国人熟悉的弗朗基炮。
但由于技术原因的限制,火药气体的外泄问题难以解决。于是,欧洲火炮将炮尾完全封闭,铸造为一体,前装滑膛炮才得以流行,并迅速统治了16世纪到19世纪的三百年战场。
前膛炮和后膛炮最明显的区别是看炮尾结构。前膛炮的炮尾相当简单,炮身铸造为一体,没有开口,为了提高炮管强度,炮身和炮尾设有数道加强箍,炮尾有铸造成型的尾纽或钩环,用于缠绕绳索。炮尾的的尾纽或钩环是前膛炮的主要特征。
前膛炮也可使用机械击发。为了提高点火效率,也为了雨雪天等恶劣天气的作战,余介揾等人早就按照燧发枪的原理改进了燧发式击发机,用于前膛炮的发射。
燧发式击发机也属于前膛炮火门发射的形式,只能用于火炮炮尾的上部,不能用于炮尾中间。这种击发机覆盖于前膛炮火门位置,原理与燧发火枪相同,使用机簧打击燧石发火的形式引燃发射药。
在现在生产力和技术没法再提升的前提下,黎汉明往往是要求余介揾等工匠们把一项技术运用到了当前能应用的极致,然后才同步开始研究下一项技术。
当金属螺式炮闩、弹药筒和膛线发明以后,后膛装填才得以再次流行,于是诞生了后膛装填的阿姆斯特朗火炮。
阿姆斯特朗炮是原本历史上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后装线膛炮,它具有一些滑膛炮和前膛炮所没有的优点:从后部装填,采用一个立楔式炮闩,被称作‘阿姆斯特朗螺丝’的紧固螺丝顶紧。
装填炮弹更为简便迅速,炮膛内壁刻有螺旋膛线,发射的锥形炮弹可高速旋转,使得火炮具备更高的精确性,射程较滑膛炮更远。
当然了,如今距离阿姆斯特朗炮发明还有半个多世纪,黎汉明在拿出后装线膛炮的相应理论技术时,拿出的是后世已经成熟的理论技术。
前装式火炮弹丸和炮管的贴合性不好,此外,因为此时弹丸直径是小于火炮口径的,因此弹丸会和炮管发生磕碰现象,不仅影响了弹丸的运动轨迹,也进一步损害了火炮的炮管。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进一步对火炮技术进行发展,就需要将火炮由前装式火炮改为后装式火炮。
后装式火炮允许炮弹直径略大于火炮口径,以便炮弹能够紧密的贴合在火炮的膛线上,不仅能够提高发射药的做功效率,还能够让弹丸在炮管中保持相对稳定的运动状态。
而后装炮相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