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不考虑到战区能抢的人畜财物的数量都大为降低的话,保成皇帝是不会仅仅派出一百人过去实施第二次“箭雨战术”的。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大清的可战之兵已经高达四百万,常备军便达到了一百万,真正达到了披甲百万的惊人标准。
在秋收之后,能够出动的兵力高达三百万余万,要不是需要用上百万人来提防蛮明军队突然南下,便可以都压到西边去了。
每年只是在春耕与秋收时需要比较多的人手,其他时间,完全可以用包衣奴才完成照顾庄稼与放牧的任务。
尤其是在秋收之后,各旗主凡是不满意麾下收成的,都会尽起麾下兵马,踊跃参加西征行动。
能够通过两到三次西征便可以灭亡波立,并吞并其国土的话。
那么不算奥斯曼的话,大清的国土面积便超过法国,位居欧洲第一了。
咱蛮明短期内无力南下进攻大清之际,大清便能尽快扩充国土与人口,为今后早作打算。
保成皇帝认为大清人口若是能达到两千万以上,通过庞大的国土,便可与蛮明周旋到底了。
在兵器军械方面与蛮明的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此策算是最为切实可行的战略了。
负责本土北部防御的清军骑兵,在巡逻时便会发现蛮明的飞天邪物成群结队地从头顶飞过。
让他们感到奇怪的是,这些邪物并不会攻击自己,甚至连在自己头顶转圈的兴趣都没有。
时间一长,己方也一直没遭受过邪物的攻击, 清军骑兵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大家也很识趣地没有在未得上面命令的情况下, 擅自越过双方默认的边界线,北上到蛮明的地盘上去劫掠一番。
清军也知道距离边界线很近的库尔斯克是一座矿场, 蛮明在那里大规模开采铁矿,也从未过去袭扰过。
原因很简单,那里虽然只有大约五千驻军,却装备了数百辆铁甲战车和数十架飞天邪物, 重炮与火箭更不必说。
想要攻打矿区, 甚至占领那里,恐怕要付出相当之大的代价,因为对方会从莫斯科开来大量援军。
援军在两天之内便会抵达库尔斯克,数百飞天邪物则是当天就到, 这才是让清军上下最为忌惮之处。
换个思路的话, 清国的牧珉想用自己的牲畜来换购蛮明的钢铁制的生活用品,譬如锅碗瓢盆,还是可以不受限制的。
一切都按照市场价, 而且没有数量兑换方面的限额,想换多少都可以。
不过历代大清皇帝都禁止交易牛、马、骡,这是耕地的主力牲畜。
允许交易羊、猪、驴以及家禽,河鲜与海鲜则完全不受交易限制。
大清在本土也开采了铁矿,冶炼厂的规模更是不小,然而由于生产工艺落后,铁制品的产量远远满足不了自身需求。
在蛮明可以出口相关产品的情况下,大清自然乐意用一些土特产来换购。
凡是越过边境线北上的商队, 都要接受明军的检查, 合格之后才会放行。
没有接受检查的商队是不会得到通行证的,一旦被明军发现, 就得被直接罚没。
不跟随商队, 擅自越界之人,被明军抓住就别想活了, 一律按细作直接处决。
清明双方默许的交易方式就是走固定路线, 去固定地点, 进行公平交易。
在一六九五年张煌言第二次任西部总督之后, 依然奉行此前的交易准则。
那就是绝不允许出售武器装备以及原材料铁锭,且绝不接受赊销。
铁制生活用品可以交易, 但必须在大明境内才行。
像派商队南下探察这种事,张煌言是不屑于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