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自给自足(1 / 3)

此次丁毅增兵比较多,一下子征五千骑兵,三千水师。

水师还好点,丁毅的部队出去,打日本也好,打朝鲜也好,经常坐船, 原东江兵都曾经当过水师用。

稍微练练就能熟悉,再配上炮手,水手,基本就差不多能打了。

但骑兵比较难练,好在丁毅现在占了金复之间的大片地盘,有了空间练骑兵。

丁毅给各骑兵营正下了目标,在没仗打的时候,要死命的练, 咱们有的是马, 不要怕。

征兵多了,军官提拔的也多,像这次朝鲜打满清的陈阳表现不错,就提了副营正。

他是东江镇老兵,以前还和丁毅有过节,这都能提副营正,让原东江镇的军官们更加的放心和高兴,也更加的支持丁毅。

鉴于东江镇开支也越来越大,丁毅在会上提议,来年再多种红署和土豆及玉米,以后多吃这些粗粮,把粮米卖与大明。

大明朝此时正是最困难的时候,无论朝廷和地方,都缺粮, 一石粮在近的地方能卖一两五银, 卖到陕西、河南等地,甚至能达到三两四两为什么不卖?

只是丁毅很少往陕西河南卖, 路太远, 那边又不是他控制区,所以基本都是在附近周边卖粮。

丁毅回来后,旅顺征兵,集训,配装器甲,提拔军官,忙了好几个月,其间按朝廷要求上交9000两白银征饷,崇祯口头表示了夸奖,并有意令各路总兵,都学丁毅囤田纳饷。

按崇祯的想法,若各军都能自己囤田,自供自足,朝廷的军饷压力会大大减少。

其实在去年七月,朝廷传诏书提拔卢象升为兵部左侍郎,让他去总督宣府、大同、山西的军事。

当时东北关外的大凌河已经失守,但松山锦州仍在,山海关防线仍很牢固。宣府、大同一带则形同虚设。

卢象升在那里大兴屯田,谷熟以后,每亩收成一钟,一年不到储存了二十多万石谷米(这种田能力比丁毅还牛)。在他的努力下,形势渐渐好转。崇祯为此发布指示要九边各地都学习宣府、大同。

加上这次丁毅又交银9000两,崇祯皇帝觉的这事可以继续干下去。

消息传出,各路总兵俱是暗笑,无人理会,要他们囤田可以,九边很多地方都有囤田,但想和丁毅一样纳饷是不可能的,朝廷你不给我银子,还想向我要银子?做梦的?

一直到8月初,丁毅再次来到登州。

从崇祯六年(1633年)开始,丁毅就在登州实施灾民引流,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到现在崇祯十年,整个登莱同样大变样。

登州港口已经经过两次扩建,如今一次可以同时停留十艘以上两千料大船。

杜如海按丁毅的想法又专门在登州港下游又重建一埠口,称之为登州南港。

来往商船,俱在登州南港上下货,丁毅从登州城另修一条大道到这,交通便利,港口边有丁毅造的大车等待,有商人要用,付五钱银租金可用一天,很受商贾们的喜欢。

这埠口建好后,只供来外商船使用,而丁毅的水师,私人的商品都在上游(登州北港)下货,运往各处灾民的船也从北港走,从而保证了丁毅的私密性。

进入登州城后,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自从登莱之乱后,经过数年的休生养息,登州城终于慢慢恢复到原先的模样。

当然,现在城中的人口比起当年还略有不如,因为大部份人口都在登莱各处囤田,建堡,更有部份被丁毅运往济州和大员等地。

要想完全达到当年登州盛况,估计还要好几年时间,必竟丁毅的主要发展方向,目前还是大员和济州。

但登州在大明境内,发展速度却是最快,优势也很明显,若不是丁毅把主要方向放在大员和济州,这边可能会发展的更好。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