诩认为自己非曹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明哲保。
曹不问计,贾诩几乎不言,但每次发言,必每言必中。
这其中,有三个例子可以说明一切:
建安五年,曹与袁绍战于官渡。曹军军粮用尽,曹问计于贾诩,贾诩说:“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过取胜,是想顾及周全啊,抓住机会,便能很快取胜。”
曹称善,后来抓住机会偷袭乌巢,一举战胜袁绍。河北平定后,曹领冀州牧,改任贾诩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曹占领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建安十六年,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马超受挫后,提出划河为界的议和条件,被曹拒绝。
马超多次前来挑战,曹坚守不出,使马超急战速胜不得。九月,再次提出划地为界的要求,并送子为人质。
贾诩认为可以表面上假意应,麻痹对方,实际积极准备,伺机歼敌。
曹又问贾诩如何破敌,贾诩说:“离间他们。”曹采用他的计谋,写书离间马超和韩遂,使他们内乱。曹视时机成熟,主动对关中联军发起进攻,大胜而归。
三次发言,曹听从两次,一举奠定北方雄主;一次未能听从,结果赤壁大战铩羽而归,差点送了命。
只此三次,便一举奠定贾诩在曹孟德心中的地位,这也是后来,曹立子嗣之时,询问贾诩的原因,也是这一次,贾诩在后真正脱颖而出,位列三公之位。
建安二十二年,当时曹未立太子,曹丕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曹植才名方盛,曹丕派人求计于贾诩。
贾诩说:“但愿将军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也就可以了。”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刻意磨练自己。
后来,曹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曹问他为何不答,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曹大笑,于是于该年立曹丕为太子。
这一次投资,引来了贾诩人生最大的收获;
黄初元年,曹丕即位,为报贾诩之恩,拜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又分食邑二百,封其幼子贾访为列侯,任命其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是年,贾诩七十四岁,三年后六月,贾诩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七岁,作为三国平均寿命不足30的时代,一个活过七十七岁的贾诩,绝对是高寿之中的高寿,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他的才智毋庸置疑,想要说服张绣,就必须说服贾诩,智慧如他,其中难度可想而知;
最关键的是,贾诩几乎整个人生都在旁观,以第三者角度看待天下,冷静异常,绪波动而言,在整个三国之中,可谓最顶尖的一个。
这又平添了说服的难度,一直到宛城,进入宛城治所穣城,刘浩也没有一个系统的方案。
这其中,刘浩根本猜不出贾诩的根本诉求。
三国时代,英雄豪杰辈出,这其中可分为两派,一派是建功立业,管他天下多乱,管他百姓生死,我只想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名流史;
这一派占据了绝大多数,时代迫使他们也没多少选择权,不进则退,也只能在战争的洪流之中力争上游。
另一派,则是投资派,这其中包含各大世家,他们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笼子之内,四处下注,我自屹立不倒;
贾诩一直游历于两派之外,这让刘浩无法猜测出他的诉求,不知道贾诩到底是不是求‘名’心态。
若说没有,他一直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