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3 / 3)

光是那一堆汉字列成的数学计算过程就足以让一般人抓狂。徐钦倒是听说过有一种专业级的算筹法,但基础不变的情况下,估计也简化不到哪儿去。

这方面倒是简单,只要适时稍稍推广一下数字应用,也就没什么大问题了。另外,也是因为他自己对数学方面并不算特别擅长,微积分之类勉强算是高端的东西都还给老师了,更分不清当中的轻重缓急和实际意义。所以他能做的,无非就是以后慢慢找到和培养一些专业人才,让他们来做适合这个时代的具体推动工作。

物理方面,则是分化严重。

在一部分基础领域,中国的古代工匠等相关人士,其实已经在长时间的有了非常精辟的初步认识。然而遗憾的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只能作为口口相传的经验之谈,并在不断的战乱中遗散。

这个方面倒是好解决,慢慢教他们一些总结的方法,在扩展一下传授渠道就行,至于是牛顿三大定律还是叫二狗子三定律又有什么关系呢?

至于两极的宏观和微观方面,确实是中国的研究薄弱之处,不过这也主要是时代的限制,欧洲的天体物理学,实际上也要等到一百多年后的文艺复兴时期才明显超过中国的水平。至于微观方面,现在大家都是一抹黑,徐钦也没有太多的办法,最多就是以后影响力大了,散布几个猜想出去,然后就任由后世造化。

最麻烦的其实还是化学,这方面一来是这个年代的中国积累极为薄弱,二来是很多东西搞起来很麻烦,不像基础物理很多就是在身边就有的自然现象,缺的只是一个归纳总结,而是需要大量精确的试验和从无到有的系统性构建。

所以徐钦已经打定了主意,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带一批化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出来。正好他中学阶段的化学学得还可以,虽然有十几年没有怎么用了,不过回忆一些基础的东西应该还是不难。只要把硝化棉之类的东西弄出来,有了立竿见影的成效,相信无论是哪个帝王都会对这种能极大提高人类自我毁灭效率的东西非常感兴趣。

所以徐钦今天买回来的东西里面,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一套各式各样的玻璃器皿,虽然不是专业的烧杯试管,但也都是那种比较纯净的玻璃,用来做一些初级的化学试验应该问题不大。不过现在他专门定制的一些特殊器皿,比如玻璃导管、酒精灯,以及高浓度酒精等原材料都还没有配置齐全,所以也只是在自己的小院的角落里找了个偏僻的杂物房间,将这些东西搬进去,并将此处划为日后专门的小实验室。

等到傍晚,估计朱棣也回来了,徐钦再次乔装潜入吴王府,因为中午他们分开之前,朱棣曾留言相邀,大概又是有什么要事要跟他商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