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朱棣的谋划(2 / 4)

因为若是顶级勋贵子弟,又是比较有能力的,那用不了几年自然就会高升,调离这个位置。而且这是天子亲军,任谁也不敢打什么歪主意,去安插什么钉子之类的绝对是找死之举,也就不必担心太多助长某个勋贵势力的后患。

回想一下,历史上朱元璋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恐怕一方面是压根儿没想到这一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当时确实没有合适的人选。若是自己的机智真的传到他耳朵里,再加上有人稍微提点一下这个思路,甚至不用说安排勋贵子弟这一点,他都极有可能想到把自己安插进去才是最优的选择。

不得不说,朱棣这脑子也真是滑得可以,不愧是能化腐朽为神奇的一代传奇皇帝。

想通了内里的关节,徐钦自然是对这个计划表示了支持。

虽然原本他是计划利用这几年比较空闲的时间,先多布局一些未来改革的基础。但朱棣的上位才是一切计划的终极基础,一旦涉及到这件事,其他一切都要让道。徐钦才不信朱允炆和黄方这些满脑子圣人教化和礼仪旧制的人会同意重工商、兴新学、开海禁这一系列在他们看来全都是歪理邪说的方案。

更何况,若是自己手上有了一定的权力,虽然时间会少一些,可做起事来也是事半功倍,说不定还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就比如这最紧急的新式火枪火炮的研制和装备,以及后续新战法的训练,有条件自己亲自把关执行那自然是最好的。他相比于二十一世纪的专业人士虽然最多算个半吊子,但再怎么说也算是见过猪跑的,大方向上绝对不存在任何问题。

商量好了大的方略,又一起斟酌了一下相关细节,两人的共识都是在朱元璋面前点到即止。不能让任何人察觉到他们之间的默契依然是优先级最高的事项,尤其是朱元璋那里,不能露出半点端倪,否则的话恐怕就只能提前准备靖难的事情了。只要徐钦的身份保密,就是单纯在关键时刻,向朱棣传递一个回京的消息,那都比任何一个权柄更为重要。

之后的具体执行,肯定就只能由朱棣去执行。正好之前弹劾蒋瓛本就是朱棣出面的,他现在去表达一下因为朱元璋没有对蒋瓛做出任何处理的担忧,绝对是顺理成章,想必朱元璋也不是神仙,绝对想不到他们竟打着让他自投罗网的主意。

在朱棣提出推动他入朝的计划之后,徐钦虽原则上同意了,但说不紧张和激动那肯定是假的。

就他本人而言,以前做过的最大的官,应该就是管理几十个同班同学的班长,而且还是十几年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事了。现在有极大概率,摇身一变成为帝国中央要害机构的主官之一,按照常理推断,至少也是四五品起跳,那可就是相当于后世的中央司局级干部了。

要是二十一世纪有个空降的十六岁司局纪干部,怕是网上的民怨都能直接砸了中南海。而在这个时代却并非不可接受,或者说这种事在这个年代,虽罕见,却也正常,君不见甘罗十二拜上卿还传为美谈呢!

入朝为官,直接空降做领导,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做这种工作,实际上不需要有多强的具体办事能力,上承下达就行。而难则难在上承天意,要准确的把握帝国最高领导人的意图,同时尽可能的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至少不能得罪过多的朝臣,否则即使是以徐钦的这个徐家小公爷的身份,也必然是寸步难行。

而其中最为复杂的就是各方的立场和诉求。对于徐钦而言,最大的优势是能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开挂般预判大方向,但史书中可不会事无巨细全部记录,至少徐钦的记忆中,对于细节方面的描述几乎就是完全空白的,尤其是一些不怎么光彩的细节,更是绝对不可能提及的。

比如说,就连采莲小丫头都知道,宋国公冯胜一直和徐家不怎么对付,徐钦听说之后可以说是大吃一惊。

“照你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