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开展雷厉风行的肃贪运动,历时之久、措施之严、手段之狠、刑罚之酷、杀人之多,为几千年王朝历史所罕见。
詹徽闻言,立即回道:“以臣所见,这些曾经学子,心性不佳,为官上任后,在面对诸多诱惑之下,难以把持自身。”
“所以才会枉顾陛下恩典,行触发律法之事。”
詹徽不敢简单的回了一句,就马上闭嘴了。
深谙从官之道的詹徽,心里头非常的清楚,在陛下如今的状态下,可谓是多说多错。
况且他本身为吏部尚书,掌控天下官员升职任免。
如果不是陛下信任,早就乌纱不保了。
朱元璋也没过于在乎,而是自顾自的说道:“曾经咱大孙,其实是跟咱提出过这个问题的。”
“只是咱一直以来,并没有太过于放在心上,今日看了这丹徒县的情况后,后知后觉发现,大孙的说的,似乎极为在理。”
詹徽适时道:“不知道太孙殿下出了何等妙计。”
朱元璋回忆了下说道:“大孙的意思在于,无论是地方县城,亦或是府城郡城,都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那便是他的掌权者,在文武之上,几近归属于一人管辖。”
“当失去了别人的钳制,大权在手时,太多的事情,就开始变得完全不同起来。”
“若是心怀仁慈还好,若是心有邪念,则自然更为容易与一些地主商人,行官商勾结之事,同流合污。”
“要想把贪污的风气,彻底的止住,那就必须要有人相互牵制,互为对头,最好分为三方,以三足鼎立之势,分割手中权力。”
“如此一来,便可使其在违法时,有忌惮之心。”
听完陛下的话,詹徽的心里隐约有些触动。
和其他人所不同的是,詹徽是为酷吏,因为一些关系,并没有宗族朋党。
像是举荐丹徒县知县刘秉元,那也是因为刘秉元此人,确实有才华在身。
也正是因为这等缘由,所以朱元璋对其在忠诚上,一直都是相当信任。
詹徽本身的涵养,是非常之高的,除了有一些刻薄,性格有些阴险之外,不失为一个好官。
吏部尚书詹徽的父亲名字叫詹同,在元朝末年于陈友谅手下任职。
后来陈友谅死了,朱元璋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因为那个时候非常缺乏人才,而詹同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朱元璋赏识他的文章才情,而他也可以很好的贯彻朱元璋一些思想,许多方面都让朱元璋非常称心,是以朱元璋对其一直很器重,很照顾。
一直到老,朱元璋对他的照顾也没有减弱。
父子两个人都是吏部尚书,犹如东汉末年袁家四世三公让人赞叹。
其实在詹徽的身边,几乎十二个时辰,都有锦衣卫的监察。
包括那些仆从,下人,婢女,更是不知道有多少人,是锦衣卫的暗子。
甚至詹徽的某个侧室,说不定私下跟锦衣卫,也有一定的联络。
主要是吏部尚书这个位置,手中的权力太重要了。
历朝历代中,皇帝最为担忧的,就是官员之中的朋党勾结。
而吏部尚书,是最容易造成这个情况的。
中低层官员们的前途,几乎全部掌控在吏部手中,一旦吏部尚书有小心思,造成的影响,可谓是空气巨大。
詹徽担任吏部尚书也有不少年头了,对于一些地方官员的情况,可谓是熟记于心。
听到陛下说起太孙殿下的想法,詹徽心中不由拍案叫好。
“臣闻陛下所言,实为根治贪污之良药。”
“在臣这边,见过太多的学子,是如何一步步的,走上贪污的道路,太孙殿下的话,几乎是直指核心。”
“只是这地方之上如何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