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和朱明月的小闹剧,很快就传到了朱元璋这里。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正坐在秦淮河边的小茶馆上,听着堂内说书先生说书。
听到消息后笑着对大孙说道:“看来允熥心地还算是比较纯良的,就是没怎么见过世面。”
“大概是在深宫里待久了,一些人情世故,反而显得不是那般的清楚。”
朱英点头道:“爷爷说的是,孙儿心中一直有想让允熥,允炆,出来历练一番的想法。”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这件事,大孙为大兄,便就自己安排着来吧。”
在对于自己的这些孙子方面,朱元璋其实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注,包括是先前,也就是对于坐在旁边的朱允炆,关注得比较多。
在废除相权之后,大权集于皇帝一人之身,每天处理的政务,已然是消耗了大量的精力。
儿子们那边已经很头疼了,先前就没几个懂事听话的,孙子们这边,也就只能偶尔关注一下。
这也是身为皇帝的无奈。
在朱元璋的眼中,有道是长兄如父,大孙为诸孙之长,自然要承担起教育弟弟们的责任。
朱允炆此时,一直跟随在皇爷爷还有大兄的身边很是安静。
他也只是一个少年,对于京师的繁华,自然也会有所想法,但特殊的地位关系,让他选择并没有独自离开。
一路走来,皇爷爷在跟大兄聊天之间,都是关于京师的一些安排,调动,诸多事宜的筹备。
还有大兄近期的一些规矩的制定缘由。
这让一直听着儒家学说长大的他,感觉是受益匪浅。
本身的朱允炆,也是比较有聪明才智的,不说状元之才,但考个进士及第,还是有这能力的。
越是听着大兄的讲述,朱允炆就越发发现自己的不足,完全没有什么可比性,甚至一些关键的地方,还有模糊不懂。
心中已然是决定在事后再找个机会,问一下大兄。
概因看似一些京师的小事,实则朱允炆心中深知,皇爷爷和大兄之间聊的,全是关于治国之策。
而一些话题,也让现在的朱允炆,对大兄更为钦佩起来。
倒不是说在知识的方面,可是大兄竟然敢‘顶撞’皇爷爷。
这实在是在让一旁听着的朱允炆心惊胆战,太佩服了。
要知道大兄先前在路上的时候,就因为一些商贸上的事情,跟皇爷爷争辩了起来。
天啊,跟皇爷爷争辩,这是朱允炆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印象中也只有自己的父王,曾经因为一些事情跟皇爷爷争辩过,那可是被皇爷爷拿着凳子腿追着打。
可是在大兄这边,竟然还赢了。
朱允炆的眼中,满是光彩。
少年人的崇拜,就是这么的简单,此刻的朱允炆都不知道,他自己快要成了大兄的小迷弟了。
而便是在这个时候,关于朱元璋出宫的消息,已经通过那位张先生,传到了倭国商人这边。
倭国商人,在京师的地位不高,虽说大明如今在跟倭国征战,但也不是说针对所有的倭人。
是以倭人的一些商贸行动虽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也并没有完全的消失。
因为长久以来的潜伏,许多倭人的后代,都已经取到了大明的户籍,加上差不多的长相,熟练的地方话,也很少说有人可以认出来。
此时,坊市附近的一处民宅之中。
十多倭人聚首。
他们其中大半的年轻人,可谓是从出生就在大明生活,对于所谓的祖籍倭国,更是从未去过。
不过自小他们的父亲就告诉他们倭人的身份。
大部分连倭语都不甚熟练,除了知道自己是倭人外,其余的完全被大明的文化所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