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蛮、熟蛮参与科考的问题,是文朝的国策。要想改变,牵涉到的,不仅仅是荆蛮楚地学子们名额之争。还牵涉到京都、皇家对生蛮的态度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朝排斥生蛮,这是族别之争;同时,从朝廷的政策而言,感化生蛮、促使生蛮改变,臣服与文朝大统,又是文朝上下不朽之贡献。
所以说,只要生蛮那边有投向文朝的意向,文朝自然会表示欢迎,也会给出相应的特别政策。比如在科考上给予适当的倾斜、给主要的人物封官,给品级。
都蛮寨的人希望自家孩子有读书的机会,虽然没提到科考等问题,但这些也是必然会面临的东西。杨继业自然希望自己能够做成这件事,如此,以后他在生蛮地域,就会有更高的威望,受人尊重。
生蛮的人力资源还是很丰富的,素质好,思想不复杂,作为战兵就是非常好的选择。
“县尊大人,昨天我和小六等人游学,走到生蛮地界的都蛮寨。大人或许也知道,都蛮寨和熟蛮的都吾寨,就在溪流两岸。可两个寨子却是世仇,没过一些日子,会爆发一场械斗。”
“怎么到生蛮地界了,杨咏石,你也得安心备考了吧。”贾绍民微笑地说,没有表现出不满。
“县尊大人,学生会做好秋试乡试的准备,大人放心。”杨继业也认真地说,“到都蛮寨便,寨里老者和寨子主事人得知我是秀才,便热情相邀进寨里歇脚。
见坚辞不得,便随同到寨里。寨子热情以待,与寨里老者攀谈,得知都蛮寨人一直都想让后辈稚童进学求知,情切意深。
我和几个少年听后,也是深感到自己幸运,生在文朝文运之地,自小得圣学温润,才有此睿智,得明贤德。
离开都蛮寨,我想,如果县里能够在都蛮寨等生蛮寨子,开办学堂,为蒙童们开蒙、开智,那是文朝福德泽被,使得生蛮的下一代再下一代,逐渐亲近文朝,然后认同文朝,或许百十年后,生蛮、熟蛮都是文朝一统。”
贾绍民在听杨继业所说,等他说了后,长长地思考,之后,才感叹地说,“杨咏石心怀天下,能够将生民于心,此乃大善。”
“县尊大人,小子所想,也是看寨里老者一生牵挂,心向文朝。”杨继业说,“该如何推进,还得听县尊大人指教。”
贾绍民摆摆手,又是一声感叹,“继业所见,也是荆蛮楚地不少先贤所见。不过,生蛮之人对文朝,由来已久,即便办学堂,开科举,生蛮也未必心向圣朝。奈之何?”
“大人,孔圣有云:有教无类。生蛮为何排斥圣朝圣教?不外乎彼邦诸人文德不彰、圣学不传,所见所闻,皆是琐碎杂务,便没有开化、没有见识、没有开智。
如若对生蛮做蒙学,即便不科考,也能够逐渐感化生蛮各支,循序渐进,十年或百年后,荆蛮楚地便成为圣朝一州一府。
县尊大人,对地方推动圣学,是大人之得泽;生蛮开蒙,那更是书之于史册,开万古之先路;若是大人之手做起来,史册之上,必然有大人一席。
至于具体怎么做这件事,学生是这样想的:县尊大人只要答应推动此事,都蛮寨开办一学堂,然后,请两三位年龄大的老秀才去授课、开蒙,自然就能够做起来;至于府里、省里、乃至朝堂,只要他们得知生蛮乐意接受文教,难道还会吝啬对生蛮的德行?
大人一纸华章,阐明其理,定能说服朝堂的支持。至于科考之事,即便所有生蛮学子总和起来,又有几个?在科考上,生蛮学子又如何与文朝学子一较长短?
如若我朝学子本就占尽先机,依然认负,如此学子也不可能为国栋梁。县尊大人,您说是不是?”
贾绍民最初没将这个事情当回事,也明白,自己留在荆蛮楚地时间不多,想做什么也是不可逆。但听杨继业说了,这个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