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文书上已然算得如何清楚,不为所动道:“这早已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刘员外此时提及,与今日的案子有什么相干?”
刘绰笑道:“裴家主,听我将这笔帐算给你听。刘某虽为女流,除了不上税的职田和禄田外,却也经手过一些田庄交易。安史兵乱后,流民众多,土地兼并之象越发严重,均田制难以为继。于是在建中元年,圣人推行了两税法。从此不再区分主户、客户,也不再以人丁征税,所有在当地有资产、土地的人都要上籍征税。秦主簿,是也不是?”
听刘绰说的头头是道,秦主簿很是吃了一惊,刚才他以为刘绰什么都不懂,直接拿租庸调征税法糊弄了她,真是丢人丢大发了。
“是!”他有气无力道。
刘绰却没揭穿他糊弄人的小把戏,也没质问他为何欺瞒上官。接着道:“两税法的税率是按照资产和土地的多少来确定的。户税根据每户的财产状况来征收,而地税则是根据土地的面积和质量来征收。定税计钱,折钱纳物。征收时间分为夏秋两季,夏季纳税期限最迟在六月底,秋季最迟在十一月底。是也不是?”
秦主簿面如土色,“是!”
裴弘等人不是傻子,张年早已命人将那卷文书传阅给他们。再闻听此言,不禁脸色骤变。他们这才意识到,自己竟然不知不觉中,被刘绰摆了一道。
怪不得那个李二要千里迢迢派人将赵明诚从长安送到凤翔来,他们竟不知,赵明诚那厮竟还偷偷记了账。
偷税漏税往往是有钱人的‘特权’。
穷人?根本就逃不掉!
裴弘等人本就经不住查,何况她在封城时就已经让韩风和夜枭摸查过了。自是一出手就能拿到软肋。
刘绰笑看着秦主簿,“好,既如此,张刺史,三位家主,咱们这便将州府征税账目请出来吧!今年封城。迄今为止,除了朝廷的赈灾粮,刘某可不曾听闻有外头的大宗粮食进入过关中。账目清清楚楚,只要确定每年交了多少户税和地税,倒推过去,三位家主究竟有多少田产,每年地里究竟能产多少粮,想必也不用刘某亲自到庄子上去核实。今日堂上就这么五笔账。刘某手里两笔,府衙赋税一笔,诸位家主手中还有两笔。粮仓丢失的储粮账目想必三位家主是随身带着的,粮店今年的经营账目可要派人回去取?”
“好手段!刘员外真是好手段啊!”裴弘咬牙切齿道。
居中正坐的张年恨不得钻到地底去。这下好了,非但多出来十几个粮仓的粮食说不清楚来源,还多了个隐瞒资产和逃税的罪责。
赋税乃是国本,圣人尤为重视。
要是认了逃税,按照这个数额,裴、韦、李三家交了罚款后,自有人出来砍头顶罪。他这个刺史可就惨了,别说官位了,命都保不住。
可要是不认逃税,托了这狗屁不通的封城之福,外头的粮食进不来,那账目上多出来的粮食就是从义仓和赈灾粮里来的。
挪用义仓之粮和挪用赈灾粮也没什么区别了,都是重罪,他身为一州刺史,还得跟着死。
可若是能把郭、李、韦、裴四家都拉上,再加上节度使府里一众人等,能不能博个法不责众?
“刘员外,何必如此认真?您贤明远播,既如此说了,那想必这就是村民自家的粮食!”张年生怕刘绰把粮食是从义仓来的几个字说出来。
然后就听到刘绰脆生生道:“哎,张刺史,义仓之粮,本就是将丰年时百姓的余粮存起来以备荒年之需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哪来回哪去。这本就是事实,可不是刘某强加出来的。若非如此,这多出来的粮食是从哪里来的?官仓里的粮,本就不够用的。那便只能是义仓里的。可这义仓里的粮怎会无缘无故到了几位家主的粮仓之中?这究竟是几位家主隐瞒了大笔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