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着他们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朱祁镇小小的虚荣心瞬间得到了满足,这在后世一个十几岁的初中生就比你们这些自诩学富五车的文官强上百倍。
朱祁镇讲累了,干脆毫无形象的蹲在地图上,对众人说道:“诸位爱卿,你们常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现在知道朕为何要开海通商了吗?”
众人还在回味皇帝给他们普及的地理知识,皇帝突然这么一问,他们豁然惊醒,礼部尚书张瑛赶紧躬身行礼道:
“陛下,此例万不可开啊,一旦开海通商,比等夷狄接会纷至沓来乱我海疆,如今江浙一带倭寇屡剿不尽,且有蔓延之势……”
“你是何人?”朱祁镇不认识张瑛,打断了他的话问道。
“臣,南京礼部尚书张瑛。”张瑛道。
朱祁镇暗自苦笑,又来一个犟种,这张瑛历史上也算是个人物,算的上文武双全,官声不错,不过后来剿匪时和他的继父张继相继被害而死。
“谁还有不同意见,不妨都说出来,”说着指了指耳朵又道:“朕洗耳恭听。”
这时工部尚书周忱也站了出来:“陛下,臣有话说。”
“你是?”
“臣周忱,现任工部尚书。”
朱祁镇一听这名字,瞬间两眼放光,这可是个大人才啊,周忱名气虽然不大,但是其在明朝历史上可以算的上是一个高超的理财高手,他在南京期间创造的“平米法”,增加了朝廷的税收,减少了百姓们的负担,令出耗必均。正统初年(1436年),淮扬受灾,盐税收不上,周忱受命前往巡视,在当地实行“济农仓”的政策,使得当地群众在生活困难或遭遇灾荒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济。
同时,他还是个颇懂农业水利的人才,为官期间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
碰到这样一个人才,朱祁镇怎能放过,于是笑着说道:
“周卿有话便说。”
“陛下,臣并不反对开海。”说着,他看着地图道:“开海通商,虽然有弊端,可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朝廷又可多一处税收,而且这不是小利,而是大利,南宋苟延残喘尚能养兵百万和蒙元周旋百年,哪来的钱呢,大部分都是海贸收税得来的。若朝廷能够肃清周围倭寇海盗,择深水良港开设港口,臣敢断言,二十年内,大明将富甲天下。只是……”
“只是什么?”朱祁镇笑着问道。
“只是这税怎么收由哪个部门去收是个大问题。若完全照搬南宋做法,恐不合时宜。”
“哈哈哈,周爱卿一语中的啊,好,非常好。”朱祁镇高兴的拍着手,大声说道。
朱祁镇之所以高兴,不仅是因为周忱支持了他的想法,而且还有理有据的为他改革大明税收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
“周大人,你这话说的就不对了,户部总管天下赋税钱粮,海贸税收自然是归我户部管理。”黄福急忙道。
他不傻,如果能为税收再增加一条来钱的路子,何乐而不为呢?
“海贸不同内陆普通百姓交粮纳税,黄大人切莫想简单了。”周忱好心提醒道。
“故宋如何收,我大明也可以如此收。”黄福铁了心要把海关收税的权力争到手,赶紧对着皇帝又道:“陛下,臣支持陛下开海通商。”
朱祁镇不置可否的点点头,后又摇摇头道:“此事容后再议,先说说商税的事。”
几人被闪的不轻,皇帝思维跳跃的太快,他们有点跟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