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农业为补充,形成了具有北戴河特色的“小而优、小而精”的产业集群。
北戴河区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包括海洋、森林和湿地三大生态系统。城市的绿化覆盖率为57.5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54.16平方米。在北戴河区发现了524种鸟类,还拥有联峰山、鸽子窝和中海滩等40多个景点,秦始皇行宫遗址和20座近代别墅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北戴河区被选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年,入选“2020中国避暑名县榜”;2022年,入选2021年度国家级健康促进县(区)、荣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称号。此外,该区还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以及国家森林城市桂冠。
名称
戴河古称渝水,清光绪年间,因沙河流经戴家山头,故改为戴家河,简称戴河,[22]1893年,中国修建津山铁路,从天津修到山海关,途径戴河北岸。工程师在此设立了一站,因地处戴河以北,命名为“北戴河站”,“北戴河”这个名字便由此而来。
历史沿革
秦代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在碣石一带(秦皇岛沿海地域)开展大规模求仙活动,期间,曾住北戴河。
秦皇求仙图
汉代
北戴河金山嘴一带的碣石港是当时中国的三大军港之一。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从泰山北巡海上在此筑“汉武台”。公元207年,魏武帝曹操北征乌桓,胜利凯旋,途经河北碣石山时,赋诗《观沧海》,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天下名篇。
《观沧海》
清代
清末开始,北戴河作为避暑度假区兴起。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国修建津山铁路,从天津修到山海关,途径戴河北岸。在勘测铁路线路过程中,英籍工程师金达发现北戴河海滨风光秀丽,沙软潮平,气候宜人,是海浴和避暑佳地,便在此设立了一站,命名为“北戴河站”。
北戴河火车停车场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划定戴河口以东至金山嘴沿海向内三千米为避暑地,准中外人士杂居。北戴河的范围从一个村落、一个车站,逐渐演变为北戴河南部滨海的区域。这一时期,北戴河建成避暑别墅近百座,被御批为“与中外人士杂居”避暑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确定的对外开放的各国人士避暑之地。
中华民国
1916年,曾任北洋政府代理国务总理的朱启钤来到北戴河,在1919年成立了地方自治团体北戴河海滨公益会,规划市政,修筑道路,开辟公园,整修古迹。20世纪20年代,北戴河有了“远东罕有其匹”“东亚避暑地之冠”的美誉。康有为、梁启超、周学熙、朱启钤[qián]、张学良、徐志摩、胡适等诸多名人,在此留下足迹和轶事。北戴河旅游行业兴起,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据1936年北戴河海滨人口调查显示,当时住在北戴河海滨的中国人有 7902人,外国人有2535人。
北戴河创造了中国旅游史上的数个第一,如第一幅旅游招贴画“仕女骑驴图”、中国第一条旅游铁路专线、第一条航空旅游航线、第一个旅游公司、第一个旅游避暑地自治组织——海滨公益会等,被誉为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摇篮"。
北戴河
“九一八”事变后,北戴河逐步被日本人所控制。1940年4月,日本在北戴河海滨开设“华北交通株式会社社员休养所”。5月,日本驻天津陆军特务机关强占陆庄小河以西土地建日本陆军医院,供侵华中负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