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晋祠圣境(1 / 2)

李嘉兴开车拉着苏霏霏从黄河口到晋祠圣境用了4小时到达目的地。

在古城太原,有一座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就是作为晋国宗祠的"晋祠"。山西籍作家梁衡就撰文描写了晋祠名胜,值得一读。

出太原西南行50里,有一座山名悬瓮。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悬。山脚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名的晋水。在这山下水旁,参天古木中林立着百余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就是古晋名胜晋祠。

西周时,年幼的成王姬诵即位,一日与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随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叶,剪成玉圭形,说:"把这个圭给你,封你为唐国诸侯。"天子无戏言,于是其弟长大后便来到当时的唐国,即现在的山西做了诸侯。《史记》称此为"剪桐封弟"。姬虞后来兴修水利,唐国人们安居乐业。后其子继位,因境内有晋水,便改唐国为晋国。人们缅怀姬虞的功绩,便在这悬瓮山下修一所祠堂来祀奉他,后人称为晋祠。

晋祠东门牌坊——飞龙阁——龙兴晋阳雕塑——水镜台——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周柏——唐叔虞祠——难老泉——水母楼——晋溪书院——舍利生生塔——晋祠公园(闲逛,有湖泊、亭台、楼阁、长廊、花草、游船)

这里保存着宋、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100余座,宋元以来雕塑100余尊,铸造艺术品30余尊,历代碑刻400余通,诗文匾联200余幅,古树名木96株,其中,上千年古树30株。

走进晋祠大门,迎面第一座建筑就是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它是古代唱戏的戏台,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物,戏台前两侧地下埋有八口大水缸,是最早的扩音器。戏台匾额“水镜台”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誉为秀丽之笔。位于水镜台与会仙桥之间有两株槐树,属唐代遗物。树高约21米,胸围约5米,胸径1.62米,树龄约1300年,为特级珍稀古树。

会仙桥,是一座长约6米,宽约4米的石桥,它横跨智伯渠,是通往圣母殿的要道,智伯渠里流淌的就是有名的晋水,是晋水四渠中的主渠。

过了会仙桥就是金人台,金人台共有四尊铁人,因铁属五金,所以称之为“金人台”。西南角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年间,保存完整。据说,由于铁人忍受不了夏天的炎热,走到汾河边想过河。看见一条小船,铁人就要求船家带他渡河,船家道破了铁人的本相并把它抬回金人台。圣母令手下将领,在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作为对不服戒律的惩罚,金人脚上迄今还留着三刀印痕。金人台后面就是“对越”坊。牌坊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形式,有功德坊、忠孝节义坊、科第坊等。这座“对越”坊,属功德坊,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对越”为晋祠三大牌匾之一。对越紧接献殿,为金代建筑,是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献殿建筑结构简单,是我国唯一的殿和亭结合的建筑,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四周没有围墙,全部以栏栅维护,通风凉爽,也是我国最早的冰箱建筑,屋顶刻有大殿重修时的记录,按原样翻修。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我国最早的十字形古桥,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圣母殿是全祠的主殿,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大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殿周围廊,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