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卿,已经坍塌的两个炼铁炉,加了多少焦炭、多少铁矿、烧了多少时间,这些都有记录吗?”
侯无双忙不迭地说:“有,臣已经详细记录了。”
这算是自己的“罪证”了,侯无双不敢隐瞒。
“很好,还剩下一个炼铁炉,继续烧,这一次要记录好时间。”
古代没有时钟,只能用香的燃烧来记录,一次性点燃多支香,计算好长度,以后就按照这个长度生产,香燃尽了,就说明该放铁水了。
“臣遵旨。”
“记住,一切按照正常炼铁的流程进行,直到把炼铁炉烧坍为止。”
侯无双一哆嗦,皇帝这是跟自己开玩笑嘛?丹阳铁矿建立的炼铁炉,可不是自家锻造锅碗瓢盆的那种小炼铁炉,一整套设备建设下来,少说也要五万缗!
“陛下,这,不妥吧。”
“无妨,你照做就是了,记录下来整个过程。”
话是这么说,李煜心里也难受,这试错成本太高啦!
“朕重新给你拨款一千万缗,再建造炼铁炉,炉壁要加厚,鼓风、流道、上料等配套装置,也要做到最好。”
“陛下,只建一个炼铁炉,用不了那么多。”
侯无双一听见“一千万缗”,脑袋嗡嗡的,皇帝这是发了多大财?
“还没完——”
正说着,潘佑急匆匆进来,一看满头大汗的样子,估计是全程跑步前进。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参见陛下!”
“潘卿,来的正好,朕要把造燧发枪的计划,改一改。”
之前,李煜询问击发装置研发进度,潘佑也是一脸为难,他把幕府铸造局、瀚舟火器局的能工巧匠都集中起来,工匠们面对这个东西,全都是一头雾水。
其实,复杂的结构装置,对于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来说,并不是问题,唯一的难点是“弹簧片”。
就这么一个在现代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东西,就能锁死古代研发燧发枪的道路,因为没有轧钢工艺。
听李煜说要改燧发枪计划,潘佑心一松,立即又揪紧了,皇帝不是又有什么离谱要求了吧!
“潘卿,你调集一些熟练工匠,前往丹阳铁矿,多铸造一些甘锅(坩埚),配合侯卿炼钢。”
潘佑、侯无双一怔,这又是啥意思?
炉子里出来的是生铁水,直接流入坩埚之后,不断加热、搅拌,减少碳含量,这就是“坩埚法炼钢”的原理。至于坩埚的材质,要用天然石墨、黏土、石英岩、碎瓷片等制造,这样就可以得到高碳钢。
炼钢程序完成之后,工匠们接手,开始进行枪管锻造,受限于技术,“一次成型”就别想了,需要先用到磨具,然后人工捶打、抛光,最终得到一端封闭、开有洞口的钢管。
可参考小时候放大号鞭炮,将铁盆扣在上面的情景。
事实上,在李煜想到“技术降级”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一个认知误区,他一直在以现代枪械的标准,去对照前膛枪的制造。
然而,这个年代的热兵器,所用是“黑火药”,在枪管内形成的膛压并不大,明代《军器图说》中记载,当时神机营配备的“自生火铳”就是一种燧发枪,枪管甚至是用铁铸的,锻造过程中需要用铁锤不断敲打和整形。
【“作者有话说”附图:明代燧发枪】
“陛下,如果不用燧石,那臣如何做?”
李煜用手一指御书房的书案,上面有一个金兽,内部镂空,正在冒着徐徐香烟。
“香炉?”
“不,用火绳!”
火绳制作就简单了,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香计时的国家,制造火绳的技术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