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
这两句,是对觉悟功劳的肯定,渡过长江、北上汴梁,策应了陈乔的行动,搞乱了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历史事件,为南唐赢得了喘息的机会。没有这次行动,也就不会发生荆南、武平、岭南等诸多战役。
关键是最后两句:“归来去芒杖,便入澄心堂!”
等到你觉悟回来之后,就不必再穿着芒鞋、手持戒杖,意思是,不用再做和尚了?那做什么呢,便入澄心堂!澄心堂是南唐皇权的标志之一,能够进入澄心堂的不一定是高官贵族,但一定是李煜心腹!
简单地说,李煜许诺给觉悟,等你完成在吴越的任务之后,回来就不再做僧人了,直接做官,还是朕信任的臣子。
【《十国春秋》记载,觉悟(陈金秋)后来还俗,成为李煜的近臣。】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觉悟也没办法。
“陈侍郎,归根结底,在下不过是一介僧人,这军国大事儿,一窍不通、一头雾水啊。”
“大师,陛下惩治不法僧侣的事情,你已知道了吧?”
“这个自然,整个吴越都为之震动。”
“陛下本意,是为了清除佛门败类,也有不少江南名僧,不辨真伪,逃离大唐,如今流落四处……”
觉悟顺着这句话一捋,试探地问道:“莫非,陈侍郎是想让在下出面,将南唐僧人都收拢起来?”
“正是如此。”
觉悟一听,把自己的秃脑门摇晃的跟走马灯一样:“不妥,不妥!这些人当中,不少都对陛下心怀怨恨,聚到一起能有什么好是?唯恐对陛下的名声不好。”
陈乔乐了,说道:“就是要这个效果!陛下也交代了,大师在人前不必顾忌,只管开骂就好。”
“陛下想要我这颗秃头,尽管拿去,何必如此戏耍于我?”
“大师,又误会了,若非如此,吴越钱氏岂能受你的影响,又如何在江南众多僧人中抬高声望?”
陈乔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觉悟现在成为吴越佛界的“顶流红人”,但毕竟根基太浅,难免会昙花一现。
想要持续“上热搜”,就得不断造声势,笼络流亡在吴越的僧人也好,对李煜出言不逊也好,本质上都是投其所好,引起吴越钱氏的注意。
只有接触到高层,才能有机会影响到高层,这是现实逻辑。
觉悟颓然一笑,说道:“好吧,还有什么交代?”
“陛下的计划,无非两个,一是消耗,二是撺掇。”
吴越富庶,五大皇商大规模采购名贵丝绸、粮食,虽然能够起到作用,却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如今利用觉悟的影响力,能够加速“消耗速度”,而且不用花钱。
具体来说,让觉悟收拢大量南唐高僧,会同吴越有名禅师,频繁地举行“佛法大会”。佛法大会消耗资源的能力,可以媲美2000-2010年间地方政府搞媒体宣传活动,一个县一年举办两场,轻松吃掉全年的财政结余,甚至还需要贷款。
而且,佛法大会消耗的物资种类也多,如名贵丝绸、金箔,更需要大量人力脱离生产。
这只是其一,粮食也是很重要的消耗对象,“苏常熟、天下足”,此事,常州在南唐手中,可苏州在吴越手中,粮食产量很可观。
觉悟从中原回来,绘声绘色地向众人描述了战乱惨状,以“赈灾行善”的名义,让善男信女捐献粮食,当然,送到哪儿就不能保证了。
这样消耗粮食的速度,就看能够募捐多少了。
第二个是“撺掇”,目前的条件不成熟,必须让觉悟的名气再大一些,引起钱俶的注意,能够礼遇觉悟。
此后,结交权贵、大臣,让吴越出兵,北渡长江,支援扬州的李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