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石卿等残敌。”
“当真?什么时候城攻破的!”
“这个……城中周军投降,我们没怎么打就进来了。”
守城将领没有夸张,张琼狂傲的代价之一,就是不得人心,史书上对他“性暴无机,多所凌轹”的评价太贴切了,历史上,赵匡胤的言论也足以证明——
“殿前卫士如狼虎者不啻万人,非张琼不能统治!”
试想,能够制服一群虎狼之辈的禁军的人,又该是何等残暴?
逃回城池之后,张琼刚包扎完伤口,就下令全军整队,准备趁着唐军泅渡未半而攻之,最好是将全部唐军丢绞杀在滩头。
众将一听,全部力谏,其中反应最激烈的,就是和州守备统兵史珪。
“主帅,唐国兵马来势汹汹,仅观江上战船,至少三万有余,数倍于我军,最稳妥的方式就是据城而守、等待支援。”
张琼呲牙咧嘴(腿疼啊),怒吼道:“史统兵,你畏战吗?”
“末将生死置之度外,绝不畏战!”
“既然如此,还不领命,快去整顿军队!”
“这……”
一旁石卿也说道:“主帅,裕溪口已经被包围,水军战船损失惨重,已经无法应敌了。”
没有水军,单靠岸上的防御,根本就不可能阻挡,你当和州是“诺曼底”吗?你有重机枪吗?话说,诺曼底登陆也是抢滩登陆的盟军胜了。
“妇人之见!唐军不过虚张声势,意图声援泗州李重进罢了,若是等到攻击城池,必然影响整个淮南战局。”
这句话说,张琼说对了一半,真让南唐怼到脸上,就是丢人的事儿,但是,他低估了李煜收复江北故地的决心。
史珪再谏:“主帅,和州城池尚坚固,城中粮草、武器也充沛,只要能坚守下来,时日一长,若是唐军久攻不下,必然失去信心、士气低落,有利于整个淮南战局。”
“守,守,就他妈知道守!史珪,这么多年了,你俸禄涨没涨?官位升没升?自己心里没数吗?就不能自己找找原因?我告诉你,就是因为胆小懦弱、畏缩不前!”
史珪憋红了脸,辩驳道:“主帅,在下就事论事,眼下,易守不易攻……”
张琼疼疯了,又被手下顶撞:“来人,拖出去,打三十军棍!”
众将一听,“哗啦——”一声围了过来,纷纷求情。
石卿言语恳切:“主帅,大战将至,正是用人之际,不如,就让史珪戴罪立功吧!”
“是啊,主帅,别让军心不稳!”
张琼冷笑:“我算是看明白了,看来,赵彦徽来了,你们都有二心了不成?!本帅的命令都敢违抗!”
众将吓得冷汗直流,谁都知道张琼的脾气,也知道他与赵彦徽有过节。
三军之帅,一句话就能定人生死,如果被怀疑和赵彦徽有关联,后果可想而知!
“来人,拖出去,打!”
这下,没人敢为史珪求情了。
基于和州的危急情况来说,张琼的战术布置或许有问题,可他处罚史珪的决议,没有太大问题,只不过是没有“顺坡下驴”,给众人一个台阶而已。
一军主帅,如果任凭手下人几句话,就改了决定,很容易让人质疑自己的权威。
只不过,对于将领的惩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
《三国演义》里经常出现这样的桥段,大战在即,一个将领犯错,众人求情,最后主帅让他戴罪立功。看似很俗套,其实是蕴含着“战争心理学”的,战前绝对不能重罚将士。
不仅不能重罚,甚至不能得罪,否则很容易上演“羊斟惭羹”的戏码!
所以,要杀一儆百,就只能是在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