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乱打听的下场(1 / 2)

武英殿。

朱标站在御案一旁垂手等待。

朱元璋展开文书仔细看过,满意地说:“你思虑得很是周全,此策可行。对于科举改制,官员反应强烈,这才隔了一晚,便有五份奏折送上来,今日之后,这类奏折数量不会少,你如何看?”

朱标神态自然,举止从容地回道:“父皇,儿臣以为科举改制当行。这些年来,理学之风颇重,在做文章上,重辞藻堆砌,多以华彩的八股文为荣。然细细察之、品之,却食之无味,言之无物。”

“虽说程朱理学重主张以理制欲,以天理制其本,以安天下,对皇室而言大有裨益,然如此妄谈心性,任其主导科举,十年、三十年之后,兴许许多读书人没了治世之能,即便是入仕为官,放在地方,怕是九年地方无一改变,须知,民不富则贫,国不强则弱,迟早生乱。”

朱元璋眉头微抬:“民不富则贫,国不强则弱,这是何说辞?”

朱标肃然道:“儿臣以为,百姓之生,国家之存,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民不富,十年如一日穷困,但有点天灾、病患、变故,转眼之间便会穷困、贫难。”

“国也是如此,国不强盛,若遭天灾减产、瘟疫横行、外敌入侵,原本相对稳定的收支将会倍感压力,甚至会动荡不安。故此,朝廷选拔官吏当重德才,唯德才兼备,方可民富、国强。”

“唯德无才,难治地方,难让百姓吃饱饭,增国赋。唯才无德,则易出腐败、贪欲横行之辈,同样是害民害国。权衡利弊,虑及长远,改进科举之制,是当为、可为之事。”

朱元璋颔首。

理学确实有助统治的好处,有助于稳定百姓。

可归根到底,真正能稳定百姓的,不是人欲,也未必是礼乐,而是粮食,是能否活命。

不管理学再兴盛,礼乐再完备,只要没了粮食,活不下去了,百姓就会造反,这才是危害江山社稷的根。

而为了让百姓吃饱饭,家中有余粮,就需要有才能、有本事的官吏,如太子所言,若官员下去九年,治下百姓生活和九年前一样,遇到点事,可不就是不富则贫吗?

改制,势在必行!

只不过,儒学不能废,理学不能弃之不顾!

用格物学院的说法,那就是需要在权重上安排好。

内侍走来通报:“锦衣卫指挥使求见。”

朱元璋应允,看着走进来的沈勉,问道:“日本使臣到会同馆了?”

沈勉行礼,回道:“已经到了会同馆,随后便有人出去,四处打探消息。”

“哦,他们打探什么消息?”

朱元璋问道。

沈勉从袖中取出一张纸,递了过去:“一问定远侯府邸何处,二问征讨太宰府的将士有谁、多少军士,三问大明军士几多……”

朱标听闻,眉头紧锁,对朱元璋道:“父皇,打探这些消息,怕是居心不良。”

朱元璋接过纸张审视一番,冷笑不已:“这明面上是想求和,背地里却是想着有朝一日报复大明啊!”

朱标问道:“既然日本使臣表里不一,包藏祸心,是否给其个教训,然后逐走?”

朱元璋点了点头,看向沈勉:“将这纸张送给日本北朝的使臣,赏他们每人三十鞭子,下手重点,死几个也无妨。”

沈勉嘴角微动,领旨离去。

夜晚降临。

顾府。

顾正臣待在书房里,正编写《未来火器论》,听到敲门声,便应了下。

严桑桑端着热腾腾的羹汤走了进来,放下羹汤,轻声道:“刚刚收到消息,锦衣卫的人包围了会同馆,原有日本使臣三十二人,现在,只剩下了十二人。”

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