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论坛上为核聚变技术站台,还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技术和商业支持,确保商业化进程顺利展开。
与此同时,林诚带领的公关团队则彻底活跃在网络的各个角落。他们在社交媒体、新闻门户网站上发动了一系列话题攻势,标题中充斥着“核聚变时代来临”、“颠覆能源格局的新科技”等内容。多家知名媒体争相报道核聚变技术试运行的成功,甚至国际主流媒体也开始关注这个中国企业引领的能源革命。林诚指挥团队在一篇篇报道中,刻意引导公众舆论,让人们感受到核聚变不仅是科技领域的突破,更是未来生活方式的改变。
林婉晴这边同样没有闲着。她全程保持着与政府部门的紧密联系,推动能源局出台相关政策,为核聚变技术的商业化铺平道路。与此同时,她紧密联系各国驻华使馆,通过能源局的力量,与多个国家展开洽谈。她知道,赢得这些国家的支持不仅有利于核聚变技术的推广,还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赢得主动权。
终于,几天后,陈澍收到了来自国内各大企业的确认函,明确表示将在论坛上公开支持核聚变小型化技术的商业化。这无疑在全球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如同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国际能源格局的平静。
但这还远远不够,陈澍需要的是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市场认知和支持。此时,林诚的宣传攻势已经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阵核聚变热潮,普通网民们纷纷讨论起这项技术可能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各大媒体的聚焦报道、论坛上的技术解读、社交网络上的热议,让“核聚变时代”成为了热门词汇。陈澍清楚,声势已经起来了,现在他要做的,就是在论坛上将这股声势推向顶峰。
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繁忙的都市,陈澍心中思绪万千。白天的城市喧嚣与夜晚的万家灯火交织成一道壮丽的景象,仿佛在诉说着无数人的期待。他知道,接下来的论坛将不仅是他个人的舞台,也是整个团队、整个中国能源科技的舞台。
“这次,我们不仅要赢得市场的关注,更要赢得国际的尊重,”陈澍在心中默念,目光坚毅而冷静。
就在这时,手机铃声响起,打断了他的思绪。电话是林婉晴打来的。
“陈总,有好消息!”林婉晴的声音透着一丝激动,“能源局方面已经确认,他们将在论坛上全力支持我们,并会主动为核聚变技术提供政策上的优惠,以推动其商业化进程。”
陈澍眼中闪过一丝欣喜:“很好,这无疑会增强我们在国际论坛上的发言权。其他国家那边的进展怎么样?”
林婉晴略微停顿,随后汇报道:“目前,已经有三家发展中国家的驻华使馆表达了合作意向,愿意引进我们的核聚变技术,并在能源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此外,几家欧洲国家的能源公司也对我们的技术表示出浓厚兴趣,想要在论坛后进行进一步的洽谈。”
“很好,”陈澍微微一笑,“看来,我们已经引起了国际市场的足够关注。论坛上,我们要让这些国家和企业看到,核聚变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个即将进入现实的产业。”
挂断电话后,陈澍拿起桌上的核聚变试运行报告,细细翻阅。他的目光扫过报告中的一串串数字,那是团队努力的结晶,也是他们在论坛上展示实力的底气。
为了迎接论坛上的挑战,他在心中反复勾勒着接下来的计划:论坛上,不仅要通过数据和案例展示核聚变技术的优势,更要通过与企业和政府的合作意向,打出一套强有力的组合拳,让所有质疑者哑口无言。
窗外的夜色渐浓,城市的霓虹灯渐次亮起。陈澍将报告放回桌上,深吸了一口气,眼神中透着一股坚定不移的力量。
“论坛将是我们展示实力的舞台,也是全球能源格局的分水岭,”陈澍再次在心中默念,“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