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我们可以实时观察到当人们进行思考、学习、感知等活动时,大脑中不同区域的神经活动会相应增强或减弱。这直接证明了大脑的神经活动与各种心理功能之间的紧密联系。
如果阿赖耶识存在,并被认为是存储人类所有记忆和意识的神秘场所,那么我们应该能够在神经科学的研究中找到一些相关的证据或者至少观察到大脑活动与阿赖耶识之间的交互作用。然而,至今为止,所有的神经科学研究都只指向大脑本身的生理结构和神经化学过程在记忆、认知和意识中的关键作用,而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存在一个独立于大脑的阿赖耶识。
此外,一些针对脑部疾病患者的研究也进一步支持了大脑对于心理功能的决定性作用。例如,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其大脑中的神经细胞逐渐退化,导致他们的记忆和认知能力逐渐丧失。如果阿赖耶识存在,这些患者应该仍然能够从阿赖耶识中获取完整的记忆和意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所以,神经科学的众多研究成果和发现都与阿赖耶识的概念相违背,有力地证明了阿赖耶识在科学上是不存在的。”
司马南点了点头,道:“我完全认同你的观点。而且,这个阿赖耶识根本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如解决疾病、贫困,阿赖耶识的概念毫无帮助。”
李申教授也赞同道:“你们都是解释都完全正确。阿赖耶识也是严重违背常识认知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常识判断都不支持阿赖耶识的存在。”
司马南道:“您老解释解释?”
李申教授道:“以下是一些证明日常生活经验和常识判断不支持阿赖耶识存在的例子。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阿赖耶识存在,我们应该能够直接感知或察觉到它对我们思想和行为的明显影响。但实际上:
当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或技能时,是通过不断的练习和重复来强化记忆和提高能力,而不是依靠某种神秘的阿赖耶识来瞬间获取或提升。
人们在遭受意外或突发状况时,往往会表现出惊慌和无措,这表明我们的反应是基于当下的情境和自身的生理心理状态,而非由阿赖耶识预先决定或引导。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比如在准备考试时,需要通过努力复习和理解知识点来提高成绩,而不是依赖一个所谓的内在的阿赖耶识来赋予我们知识。
当我们面临道德抉择时,思考的过程通常基于社会规范、个人价值观和当下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由一个神秘的阿赖耶识来直接指示我们的选择。
人们在生病或身体不适时,会寻求医疗帮助和遵循科学的治疗方法,而不是寄希望于阿赖耶识来消除病痛。
在日常的工作中,想要取得成功需要付出实际的努力、制定合理的计划和与他人合作,并非依靠某种超自然的阿赖耶识的作用。
当我们与他人发生冲突或产生矛盾时,解决问题的方式通常是通过沟通、妥协和理解,而不是由阿赖耶识来自动化解矛盾。
我们在规划未来时,会考虑各种现实的因素,如自身的能力、资源和外部环境,而不是依赖一个无法证实的阿赖耶识来指引方向。
这些日常的经历和行为模式都表明,阿赖耶识的存在没有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体现,与我们基于常识和经验的认知完全不符。”
张启笑道:“李教授,您说的太好了。阿赖耶识对我们的生活根本没有什么帮助。”
他继续说道:“我还想谈谈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因为它叶否认了阿赖耶识。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通常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如遗传、环境、学习、社会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