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大肆嘉奖,若功高盖主,谁之责?”
“你, 你简直强词夺理,若淳郡公有此野心,何不留着这火炮到时候一鸣惊人,何必暴露于人前,徒增猜忌。”
“呵,因为他知道,大景在他才是郡公,没有大景,他是什么?是阶下囚!他做这些不是为了别人,都是为了自己。”
“沈公此言差矣,不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的,淳郡公的火炮让这场战争胜了是谁都不能否定的,经此一役,大齐大梁大燕三政权元气大伤,至少十年之内不敢再犯,而我们的伤亡却很少,这样大的功绩只因为他的身份便要全部抹除,这确实太不公平了。”
朝臣你一句我一句,针对淳郡公的褒奖问题争执不下,整个早朝热闹的像个菜市场。
八大辅臣也各有主张,最后还是黄皇后做了最后决断:淳郡公身为宗室子弟,未沉迷享乐,手握火炮未藏私,助北边战事取得大胜,当奖。
至于如何奖,待三军归朝前再行定夺。毕竟,仗虽然打完了,但还有后面的和谈呢。
那些反对褒奖淳郡公的声音黄皇后也听到了,但她有自己的考量:虽然大景朝一直打压宗室,但关键时刻(尤其是权力过渡和交接的关键时刻),宗室还是非常有话语权的。
继续阅读
元康帝现在病情虽然稳住了,但太医也说了,多则七八年,少则两三年,也就这样了。
若真元康帝真的将自己作死了,太子年幼,哪怕有她和承恩公的鼎力支撑,那龙椅也未必坐的稳。
若是那些有军权的世家大族有了不轨之心,他们孤儿寡母的将会非常被动。
若想保住周氏的江山,还是要靠周氏子弟。
如此一来,一个有威望又没有实权的宗室勋贵便十分重要了。
刚才她说具体如何奖待三军归朝时再定,那是说辞,其实她心里早有定夺:不加官,只进爵:由原来的四品郡公升为二品郡王,仅次于一品亲王衔,封号也由原来的单字淳变成双字的护国。
护国二字往往是给那些武将勋贵的,现在给了周彻,也是告诉百姓,护国郡王就是为了护佑大景国的,是为保佑周姓皇位传承的。若有不臣之心,不堪护国二字。
至于食邑,送给他一些又有何妨,到时候她的儿子坐拥天下,还差了他那一亩三分地的食邑?!
黄皇后对自己的决定非常满意。
继歌功颂德和讨论嘉奖的两个议题后,早朝进入第三个环节的讨论:和胡人三政权的和谈如何进行。
战争虽然结束了,但双方和谈才是重头戏。
正常来说,两国和谈,应是求和的一方派遣使团带着满满的“诚意”来对方的都城进行磋商,这时会有鸿胪寺的官员前来主持招待,经过一些列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最后和谈的内容由皇上定夺。
和谈成功后,主办方会举行盛大的典礼,由皇帝亲自招待这些外国使团以表重视,最后在表面你好我好大家好实际磨刀霍霍回家接着准备的二元斗争下画上圆满的句号。
可现在大景皇帝病重,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了,如何接待外来使臣。
那半个身子不好使、嘴角流诞的样子,简直太影响国家形象了。
还有一个问题:为了全力支持这次的战事,京郊大营的军力大部分都被调走了,现在京城防务空虚的很。
加之国库空虚,那些使团一来又是一笔招待银子,他们上哪拿钱装面子的?
于是乎,经过一番商讨,黄皇后下令:双方和谈的地点就定在并州府城,不用来京城了。
和谈的具体事务交由英国公、何大将军以及淳郡公全权处理,京城这边则会派遣鸿胪寺专门的谈判官员(俗称喷子)协助谈判。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