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封里装着薄薄的一张信纸,字迹娟秀,是郝建大学时期一位关系要好的学姐。信中,学姐提到了她正在参与研发的一种新药物,效果显着,或许对郝建的研究有所帮助。
希望的火苗在郝建心中重新燃起,他紧紧握着信纸,看向杜晓兰,眼神坚定:“我们去我插队的地方看看吧,也许那里能找到一些新的思路。”
杜晓兰明白郝建心中放不下他的研究,更放不下心中的理想。她点点头,握紧了他的手,给予他无声的支持。
崎岖的山路,颠簸的牛车,仿佛回到了多年前郝建初到此地的情景。那时的他,意气风发,满怀着建设农村的热情。
如今,村庄的变化很大,但医疗条件依然简陋。村里的卫生所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样子,几间土坯房,简单的医疗器械,连基本的药品都难以保障。
“郝医生,你快帮我看看,我家娃儿这几天老是咳嗽,也不肯吃饭!”一位妇女抱着孩子焦急地来到郝建面前。
看着孩子苍白的小脸,郝建心中一阵酸楚。他拿出听诊器,仔细地检查着孩子的身体。
“孩子应该是得了肺炎,需要及时治疗。”郝建眉头紧锁,转头询问妇女,“村卫生所现在还有青霉素吗?”
妇女摇摇头,一脸茫然:“青霉素?那是什么东西?我们这里只有土方子,医生说喝点姜汤就好了。”
郝建心中一沉,他知道,在这样落后的医疗条件下,肺炎对孩子来说可能是致命的。
郝建不愿放弃任何一个生命,他决定亲自去县城一趟,寻找药品。然而,当他背着孩子,气喘吁吁地跑到县医院时,却吃了闭门羹。
“你是哪个单位的?有介绍信吗?我们这里不接待没有预约的病人!”医院的门卫不耐烦地挥手驱赶着郝建。
郝建拿出自己从前的行医资格证,“我是正规医学院毕业的,只是现在暂时回到村里,请您通融一下,孩子的病不能再拖了!”
“那也不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门卫铁面无私。
无奈之下,郝建只能回到村里,四处寻找草药,希望能先控制住孩子的病情。然而,肺炎的治疗需要专业的药物,单靠草药,效果甚微。
几天后,县医院的院长带着几个人气势汹汹地来到了村里,指责郝建非法行医,抢夺他们的病人,并警告他如果再犯,就要采取强制措施。
原来,郝建无偿为村民看病的事情传到了县城,一些医院的领导认为他抢了他们的生意,便想方设法地想要阻止他。
杜晓兰得知此事后,找到村委会,借用村里的广播,开办了一个小型的医疗知识讲座,希望能够提高村民们的健康意识,避免一些疾病的发生。
然而,村民们对她的讲座并不感兴趣,他们更相信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土方子,认为生病了喝点姜汤、吃点草药就能好。
“晓兰,你别费劲了,这些村民根本听不进去。”村长李卫国无奈地摇摇头,“他们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里,思想根深蒂固,一时半会儿很难改变。”
杜晓兰望着空荡荡的晒谷场,心中充满了无力感。她知道,改变村民们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她不愿放弃,她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科学的种子会在村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郝建心力交瘁。这几天,他没日没夜地照顾着村里的病人,希望能尽自己所能减轻他们的痛苦。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简陋的医疗条件和匮乏的药品成了他最大的阻碍。
这天,他正在为一位患有严重风湿病的老大爷针灸治疗。老大爷疼得龇牙咧嘴,郝建却无计可施。他手头上的银针已经用了无数次,早就失去了该有的锋利,扎在穴位上软绵无力,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
“郝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