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参与者的热情反馈和对她演讲内容的积极反应让她感到振奋。然而,不满足于现状的她,渴望在今后的讲座中做到更加出色。于是,她邀请了几位朋友在咖啡厅里聚会,分享他们的看法,并探讨改进的空间。
“我觉得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蓝皮毫不犹豫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的声音中透着热情,眼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齐柳点了点头,心中暗想,互动环节确实能让听众更加投入。她想起讲座中几个参与者眼神中的迷惑与疏离,也许正是缺乏互动使得他们无法完全融入其中。
“没错,互动可以拉近我们与听众之间的距离。”齐柳回应道,“你们觉得应该如何设计这些互动呢?”
“我们可以设置一些问答环节,让听众能够参与进来。”蓝皮继续道,“比如在讲到某个关键点时,可以提个问题,鼓励他们思考。”
“小雨,你觉得怎么样?”齐柳转头问坐在一旁的朋友。
小雨想了想,认真说:“不仅是问答,我觉得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的时间。比如在论述某个主题后,让听众分组交流,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这样能够激发更深入的思考。”
齐柳的眼睛亮了起来。小组讨论的形式能够让每个参与者都有发言的机会,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参与感。“这个主意不错,要是参与者之间能够交流他们的观点,讲座的氛围一定会活跃起来。”她感慨道。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一些互动道具。”蓝皮接着说,“比如,让参与者在入场时领取一个小贴纸,贴在能引起共鸣的地方,当讲座进行到某一部分时,可以通过这个贴纸来显示他们的态度或观点。这样一来,演讲者能够直观地看到大家的反应,也能随时调整自己的演讲内容。”
齐柳渐渐被这些创意所吸引,脑海中闪现出更多可以尝试的想法。“那么,我们还需要考虑时间的问题。”她考虑到讲座的时间限制,补充道,“这些互动环节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否则会影响到整个讲座的节奏。”
小雨点头赞同,提出道:“我们可以在讲座的最后留出一段时间,进行集中讨论。先让他们思考,再给每组一个简短的汇报时间,这样就不会影响到讲座的整体进程。”
随着讨论的深入,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开始活跃起来,纷纷献计献策。很快,在他们的合作下,一个初步的讲座框架展现在眼前。齐柳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她意识到,只有通过团队的合作,才能让这个讲座焕发新的生机。
几天后,齐柳开始筹备第二场讲座。她围绕着新的互动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计划,并准备了一些新颖的道具,让每位参与者都有机会主动发言。随着日子的临近,齐柳的心情愈发紧张。尽管已经准备了一切,她依旧担心这场讲座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终于,讲座如期而至。齐柳站在讲台上,看到座无虚席的观众,心头一震,内心的紧张感渐渐被热情的期待取而代之。她深吸了一口气,回想起朋友们的鼓励,决定全心投入讲座中。随着演讲的开始,齐柳逐渐地把自己沉浸在了讲述之中。
在谈到某个关键点时,她适时地抛出了准备好的问题,顿时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大家觉得,这种情况在你的工作中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她微笑着等待着观众的回应。果然,几位观众举起了手,分享了他们的故事。这一幕让齐柳感到无比欣喜,观众间的互动活跃了整个气氛。
接着,她又将讲座导入了小组讨论环节。齐柳给每组五分钟的讨论时间,并要求他们在结束后分享各自的观点。她看到台下的观众们热烈地交流,讨论声连绵不绝,甚至还有笑声传来。这个全新的尝试让她的信心倍增,原本的紧张感已经完全消散。
在最后的总结环节中,齐柳请参与者汇报他们的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