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椁旁,等他们看完再开
秋风和并不知道。
无忧:“秋大侠,用拓印大法,这玩意儿可是好东西”
秋风和:“太大了,不太好拓印。”回复完无忧之后转而问向师傅,“师父,你知道壁画中这些杂乱无章的纹路是什么意义吗?”
崔道士道:“这上面写的是龙见而雩之礼。”
秋风和:顺便再看一下中间帝王前后的仪仗和祭祀和五座玉石上面的一样不一样
秋风和觉得这是两种仪仗了。
无忧:(雩礼非天子诸侯,其余人等不得用)
无忧:(是一种大祭)
秋风和:摇摇头遗憾于二者对应不上,心中自语道:“这幅壁画的传说中,烛龙主宰天国,土伯主宰幽冥,中间这位帝王王莽执掌人间。是汉朝时候的墓吗?不知道对那商之前的历史有没有用。”
秋风和:顺便想想抱着这种观点的是哪一个部落的人
无忧:“龙见,也对毕竟天子见神也算是龙见用雩礼也没有问题”
秋风和:“原来这样啊……”
崔道士道:“这上面写的是‘龙见而雩,神之来格。牲象精良,威灵赫奕。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苍龙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远为百谷祈膏雨也。大雩。雩者旱祭请雨之名,祭言大雩,大旱可知也,使童男童女各八人舞而呼雩,故谓之‘雩’。古有雩祭之典,所以为百谷祈膏雨也。其制,则为坛于南郊之旁。龙见而雩之礼,择地立坛。孟夏之月,苍龙宿见东方,为百谷祈膏雨,故龙见而雩。依郊坛制为雩坛,祈上帝百辟,旱则祈雨。舞童二佾,衣玄衣,各执羽翳,歌云诗。古大雩用舞童二佾,衣玄衣,各执羽翳,歌云汉之诗。仿云汉体御制诗歌八章,圣念恳诚,宸章剀切,应用舞童十六人,玄衣,八列,执羽翳,终献乐止,赞者赞:‘舞童歌诗。’歌毕,乃望燎。令掌仪司选声音清亮者充之,羽翳依周礼皇舞之式,礼仪与孟夏常雩同。上帝、社稷、宗庙、太岁坛俱旧有乐章,惟神祗坛阙,应敕律吕馆撰进。”乃定雩祀天神从圜丘,以黄锺为宫;地只从方泽,以林锺为宫。乐用七成,迎神奏祈丰,奠帛奏华丰,初献奏安丰,亚献奏兴丰,终献奏仪丰,彻馔奏和丰,送神奏锡丰。所以要专设乐部,凡太常寺、神乐观所司祭祀之乐,和声署、掌仪司所司朝会宴飨之乐,銮仪卫所司卤簿诸乐,均隶焉。以礼部内务府大臣及各部院大臣谙晓音律者总理之,设署正、署丞、侍从、待诏、供奉、供用官、鼓手、乐工,总曰署吏,而以所司乐器别其目。钟曰司钟,磬曰司磬,琴、瑟、笙、箫亦如之。’”(明乐舞生多选道童,沿而用之,羽流慢亵,识者慨焉,至是其弊始革。)
霍十一:“你听懂了吗?我没听懂”
秋风和:绞尽脑汁记住师傅的话
无忧:“很难吗?”无忧歪着头看他俩
秋风和:“这是一个大旱时祈雨的仪仗是吧?”
秋风和:听着师傅的话,试探着得出结论。
崔道士道:“而祀天要经历九道礼序,乃是祭天九奏,适应这九道礼序,分别演奏九曲乐章。九道礼序是迎神、奠玉帛、进俎、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帝神、望燎。而每道礼序演奏乐曲不同,如明代的乐章取名“和”,有中和乐、肃和乐、寿和乐等。这里各乐曲亦用平字名。乐章共有九段,用中和韶乐演奏,以黄钟宫立宫,倍夷则下羽主调。雩祭,各乐章顺序为迎神奏“霭平”,奠玉帛奏“云平”,进俎奏“需平”,初献奏“霖平”,亚献奏“露平”,终献奏“沾平”,撤馔奏“灵平”,送神奏“霮平”,望燎奏“霈平”,各曲均有词。送神、还宫、望燎成平。社稷迎神登平,奠帛、初献茂平,亚献育平,终献敦平,彻馔博平,送神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