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并在不久后与陈以勤一同入阁,担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至此,张居正终于站在了政治权力的中心,开启了他作为内阁首辅,主导明朝改革的新篇章。
三、位列次辅
隆庆元年(1567年),张居正凭借裕王府旧臣的身份,擢升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正式踏入内阁,开始了参与朝政的重要角色。此时的明朝,内外交困,国库空虚,边疆动荡,国内矛盾激化,亟需强有力的领导与改革。同年四月,张居正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标志着他在政治舞台上迈出关键一步,开始在朝廷决策中发挥更大作用。
隆庆二年(1568年),徐阶因年迈辞官,内阁内部权力真空形成。次年(1569年),高拱强势回归,兼任吏部事务,掌控内阁大权,与张居正形成竞争态势。高拱与张居正之间的矛盾,不仅源于政治理念的差异,更在于对权力的争夺。
隆庆四年(1570年),鞑靼首领俺答汗发动进攻,局势紧张。在此关键时刻,张居正巧妙利用俺答之孙把汉那吉的内附事件,通过外交与军事两手准备,迫使俺答妥协。张居正一方面展示明朝的军事实力,另一方面又展现大国的宽容与智慧,最终促使俺答同意和谈,释放叛臣,实现了北方边疆的暂时和平。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神宗继位,年仅十岁,由其母李太后摄政。高拱因得罪李太后与太监冯保,被罢黜。张居正借此机会,于六月成为内阁首辅,八月加封左柱国,进中极殿大学士,地位达到顶峰。面对国家的重重困难,张居正提出了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改革方案,强调整顿吏治、富国强兵的重要性,以解决国家“财用大匮”的根本问题。他主张“仁义之为王,富强之为霸”,将国家的长治久安与民生改善视为改革的核心目标。
四、首辅万历
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上疏提出实行“考成法”,这是他整顿吏治、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考成法的核心在于建立一套严格的考核体系,以六科监督六部,再以内阁控制六科,确保政令下达与执行的高效性。通过层层考核,明确了各级官员的职责,改变了以往政令执行缓慢、效率低下的状况,实现了“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的政令畅通。
万历四年(1576年),张居正进一步强化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规定凡征收税款不足九成者将面临处罚,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征税效率。据统计,至万历五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435万余两,较隆庆时期增长了74%,国库盈余达到85万余两,彻底扭转了明朝长期财政亏空的局面。考成法的实施,不仅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实力,也为后续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张居正的倡导下,万历七年(1579年),当明神宗要求户部提供十万金用于光禄寺御膳时,张居正坚决反对,指出国家财政已经捉襟见肘,必须节省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在他的坚持下,不仅这笔额外开销被取消,就连宫中的上元节灯火、花灯费也被免除。此外,张居正还成功说服神宗停止重修皇宫、减少内库赏赐、缩减服饰御用等开支,有效抑制了皇室的奢侈消费,体现了他节俭治国的理念。
张居正不仅在政治上倡导改革,个人生活上也严格自律,以身作则。万历八年(1580年),当其弟弟病重需回乡治疗时,尽管有权使用驿站,张居正却主动退还了“勘合”,拒绝享受特权,展示了他公正无私的一面。这种廉洁奉公的精神,不仅赢得了朝野的尊敬,也成为后世官员效仿的楷模。
五、初改财政
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选择福建作为试点,开始了清丈田地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被当地民众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