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大吴通鉴?帝王纪》载:“张家口伪叛案悬而未决,太保兼兵部尚书谢渊上《边军哗变疑点疏》,列五证辩前玄夜卫副统领于科之冤 —— 其一,宣府卫副总兵赵承业昨日辰时离京,今日辰时即携哗变报至,宣府至京快马需两日夜,时差绝无可能;其二,叛军攻城所用云梯为宣府卫工坊制式,然工坊三月未出库此器;其三,叛军虽呼‘迎于将军’,却不识于科相貌、答不出大同卫戍防细节;其四,镇刑司副提督石崇所指‘通敌密信’,墨痕新染非旧笺;其五,万全卫守将密报‘叛军无粮草补给,似临时拼凑’。疏末附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核验印鉴,证所言非虚。
同期,石崇上《请诛于科以安军心疏》,力主‘三日内斩科于诏狱’,谓‘科久掌边军,旧部遍布大同卫,不除则边军连锁哗变,京畿危矣’,更自请‘领玄夜卫缇骑提人,以儆效尤’,疏中多有越权之语。
帝桓御书房夜审双奏,烛火至三更未熄。玄夜卫北司递杂报:于科长子于挚,年十二,肄业国子监,酉时三刻抱帝昔年赐科‘忠勇’白玉佩,伏地哭于国子监正门,声闻于巷外,称‘父戍边十年,曾以身挡熊护驾,岂会通敌?愿代父受刑证清白’,围观众人多有叹息。
桓览报默然,忽忆天德元年秋猎事:围场熊瞎子突犯御马,于科飞身扑护,后背为熊爪抓三道深痕,纵贯肩胛,愈后疤如青蛇盘脊,当时科血染猎装,仍笑言‘臣皮糙肉厚,陛下无恙便好’。念及此,桓取石崇疏推至案角,手书口谕:‘着谢渊会同少保周显、工部尚书张毅,彻查叛军器械来源;着于科旧参将李诚加速赴张家口勘情;于科罪暂缓议,待诸证归一,再定处置’。
时吏部尚书李嵩附石崇言,以‘吏部铨选边将需依镇刑司举荐’相胁,谓‘不诛科则边将疑惧,无人愿赴任’;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伪递密报,称‘大同卫旧部聚议救科,恐生乱’,皆欲逼桓改旨。然桓以旧恩之信、五证之实,终拒其请,暂缓处置 —— 盖恐失忠良则边军寒,轻信奸佞则社稷危,帝王权衡之难,于此尽显。”
御书房烛火映双奏,忠疏沥血陈疑点,奸笺挟势逼诛刑,旧恩刻骨、新证凿凿缠帝心,此天德朝 “中枢决策困于忠奸、忠良安危悬于君念” 之缩影也 —— 非帝不能决,实因朝堂盘根错节,一步错则牵边军、动社稷,故以 “缓” 为策,待真相破局,方显治世之智。
汉武李姬歌
汉武巡边过河东,偶然识得李姬容。
肌肤胜雪眸如水,一笑能令百媚生。
鬓插金钗摇翠影,裙拖绣带舞春风。
帝心一见牵魂梦,即日迎归长乐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椒房日暖香凝雾,锦帐宵深语腻云。
纵使后宫三千艳,君恩独系此一人。
谁知好景不长驻,一朝染疾卧床笫。
药石难回玉骨轻,鸾音渐弱香魂逝。
龙驭亲临泪沾袖,御榻空留枕席冷。
殿内笙歌成旧忆,阶前花絮作愁痕。
椒房冷寂香尘断,绮窗空对月光寒。
夜半月明椒殿空,孤灯挑尽未成眠。
揽镜自伤容鬓改,临轩独叹岁华迁。
乃召方士寻魂魄,入海求仙驾鹤鸾。
舟泛蓬莱云渺渺,帆扬瀛海雾漫漫。
忽闻海上仙山在,中有佳人旧容颜。
使者持书通款曲,仙姬隔帐语绵蛮:
“人间恩爱皆泡影,天上光阴已隔年。
若问相思多少恨,恰似东流逝水连。”
帐中忽见仙姿影,依稀仍是旧妆容。
玉钗斜坠鬓云松,罗袖轻飘带晚风。
欲近还愁云气散,欲言又恐梦魂空。
唯将金钿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