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8章 时序潜移冬春替,且啜流年一盏茗(1 / 7)

卷首语

《大吴通鉴?德佑帝本纪》载:“石崇举兵谋反,率镇刑司旧部围攻刑部、玄夜卫北司,京营副将秦云叛应,引兵逼奉天殿。德佑帝萧桓宿于御书房,昼夜统筹调度,命都督同知岳谦守奉天殿,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固刑部防线,刑部尚书周铁续审徐靖以求党羽名录。时谢渊仍囚诏狱,身染重疾,命悬一线;民间闻石崇谋逆,自发援朝廷,民心向背昭然。

史评:兵变之局,实为大吴忠奸对决之白热化。萧桓御书房之调度,系江山社稷于一身;石崇之顽抗,显奸佞末路之疯狂。谢渊身陷囹圄,被动承受命运裁决,而民心之聚、忠臣之守,已成破局关键。此役非仅为军事之胜负,更是对帝王决断、朝堂纲纪与天下民心之终极考验。”

归鸟

残雪偎阶犹未倾,暖阳透牖落檐楹。

寒枝欲绽三分翠,冻土初融一抹晴。

归禽掠宇衔暝色,炊烟出巷绕新萌。

时序潜移冬春替,且啜流年一盏茗。

申时三刻的余晖彻底隐没于宫墙之后,御书房内烛火通明,却弥漫着比夜色更浓重的压抑。萧桓端坐在龙椅上,身上的常服早已换成便于行动的劲装,腰间悬挂着太祖萧武留下的七星剑,往日里温和的眼神此刻锐利如鹰,扫视着案上铺开的京城防务图。

“陛下,岳谦都督已率京营第一、二营抵达奉天殿,正沿皇城根布防,八门皆已关闭,城楼上弓弩手就位。” 内侍总管躬身禀报,声音因紧张而微微发颤,手中的军情奏报还带着宫外厮杀声的余韵。

萧桓指尖落在 “安定门” 的标记上,那里是谢渊曾驻守的地方,如今由岳谦的副将镇守。“传朕口谕,命岳谦死守奉天殿中枢,若叛军突破外城,可弃次要防线,集中兵力护住内廷与宗庙,切记不可与秦云的叛军硬拼消耗,待玄夜卫侧翼包抄。” 他的声音沉稳,没有半分慌乱,仿佛早已将战局的每一种可能都推演殆尽。

一旁侍立的内阁首辅刘玄心中暗叹,帝王在危难之际的镇定,正是稳住军心的关键。他上前一步道:“陛下,石崇所率镇刑司旧部多为亡命之徒,且熟悉京城街巷,恐会分兵偷袭各部衙署,需令各部门紧闭门户,配合玄夜卫巡查。”

萧桓颔首,提笔写下一道圣旨:“着玄夜卫指挥使周显,分调缇骑接管京城九门防务,严密盘查往来人员,凡持石崇令牌者,一律扣押;命礼部尚书王瑾、工部尚书张毅留守内阁,统筹后勤,确保粮草、箭矢供应不辍。”

写完圣旨,他交给内侍:“即刻用八百里加急传递,若遇叛军阻拦,可凭此旨调动沿途卫所兵力护送。” 内侍领命匆匆离去,御书房内只剩下萧桓与刘玄,空气中只听得见烛火燃烧的噼啪声。

萧桓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天边升起的硝烟,心中五味杂陈。他既为战局的胶着而焦虑,又为自己当初未能及时察觉石崇的野心而愧疚。“刘卿,你说朕当初若早些听信秦飞的密报,是不是就不会酿成今日之祸?谢渊也不必在诏狱受苦。”

刘玄叹了口气:“陛下,世间无后悔之药。石党盘根错节,官官相护,即便早些动手,也难免引发动荡。如今陛下当以大局为重,稳住战局,待平定叛乱,再为谢大人昭雪不迟。”

萧桓沉默点头,指尖用力攥紧,指甲嵌入掌心。他知道,此刻的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生死,容不得半点儿女情长,可谢渊在诏狱中瘦骨嶙峋的模样,却始终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奉天殿外,甲胄铿锵,京营第一、二营的士兵们手持长枪,在岳谦的指挥下,沿宫墙布下三层防线。岳谦身着重型铠甲,腰间佩刀,站在城楼之上,目光如炬地扫视着远处逼近的叛军。

“都督,秦云的叛军已至承天门,正在架设云梯!” 一名哨探飞奔来报,声音急促。

岳谦冷哼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