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2章 欲寻茅厕匆匆,脚步踉跄无路(1 / 8)

卷首语

《大吴通鉴?德佑帝本纪》载:““镇刑司副提督石崇据深山险隘叛,聚众数万,劫掠州府,边尘大起。朝廷命都督同知岳谦率军围剿,然叛军谙熟地形,且有内奸暗通消息,官军数战皆北,折损精锐逾万,退守宣府卫,贼势益炽。捷报不至而败讯频传,朝野震动,人心惶惶。内宫之中,大内总管、执笔太监李德全深自隐忍,身处嫌疑之地,外忧国难未平,内痛义子之悖,不敢轻举妄动。其义子魏奉先(字进忠)巧言令色,假忠顺以惑主,借乱局之势,屡以谗言构陷内宫忠直之士,暗中罗织罪名,逐杀异己,渐夺宫禁宿卫、文书传递之权,终总领内廷诸事,成内宫第一人。朝堂之上,诸大臣或忧心边寇未靖,力主增兵剿叛;或惊惧内宦专权,上书谏阻阉党干政,议论纷纭,莫衷一是,政令壅塞,国事愈艰。”

史评

“乱局之中,最见人心之真伪;危亡之际,尤显品性之高低。李德全之隐忍,非怯懦也,实乃顾全大局之智 —— 明知义子悖逆,却恐内宫动荡累及社稷,故敛锋芒以避祸,存实力以图将来;然其隐忍亦含身不由己之悲,身处阉竖环伺之境,外有朝堂压力,内有父子(义父子)嫌隙,进退维谷,难言自在。魏奉先之叛,非一日之寒,乃野心膨胀之必然,亦是权欲熏心之恶果 —— 起于微末,借君恩而窃柄,因权欲而丧心,上欺君主之昏聩,下害忠良之性命,其行也,乱内宫之秩序,阻朝政之清明。官军剿叛失利,非独兵将之过,亦因朝局不宁之故,此败恰为奸佞提供可乘之机,使其得以借‘安内’之名行窃权之实。今内宦窃柄之兆已彰,外有叛寇扰边,内有阉竖乱政,大吴社稷危如累卵,较往昔任何时候,更陷内外交困之绝境,兴亡之机,已在旦夕之间矣。”

疾痛吟

腹内忽如雷鼓,搅扰心魂难住。欲寻茅厕匆匆,脚步踉跄无路。

神思缭乱如麻,秽物翻江倒注。此般苦痛谁知,唯愿速离窘处。

忽焉腹内若搅雷霆,恰似沧溟崩裂,万兵奔突纵横!冷汗如浆翻涌,湿透重锦,腹中乱肠似盘绕铁索,紧锁孤灯,煎熬难耐。

急切唤童仆速速捣来干姜末,痛苦间频频叩枕,仿佛要将北斗摇横。忆昔醉中,曾挥洒豪情,舞那千字剑,何等畅快;醒转却偏被这一丝疼痛所困,无奈至极。

思忖此番苦痛,既非因饮食不当,亦非疾病作祟,想来多是尘世纷扰之心,搅乱了宿醉后的安宁。也罢!且泼墨挥毫,扫开这如网愁结,看那残损的毛笔毫端,犹带着胆边的腥气,恰似心中豪情未灭。

烽火未息,宫闱之内又起尘嚣。阉竖之辈,趁此时机,窃据要津,把控权柄。

彼等隐忍不发,暗中深谋,恰似祸水潜藏。以伪善之态、忠诚假面,蒙蔽君上与亲贵。朝堂之上,官员虽纷纷议论国事,空怀忧国之心,却难有实效。边境战鼓频频催促,然破敌之策未出,尘埃依旧未散。

谁人能洞察深宫之中,明暗交错的争斗?江山社稷之命运,竟系于这小小身躯之上,令人叹息。

朝房之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让人窒息。吏部尚书李嵩、刑部尚书周铁、兵部侍郎杨武等一众大臣齐聚,个个面色沉郁,目光聚焦在那份从边关加急送回的军报上 ——“官军围剿石崇失利,折损将士三千,退守宣府卫,贼势复炽”。

“胡闹!简直是胡闹!” 兵部侍郎杨武猛地一拍案几,声音因愤怒而颤抖,“岳谦都督手握京营精锐,竟连一群叛贼都收拾不了,折损如此多将士,他如何向陛下交代,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 他身为兵部次官,深知边军将士的不易,围剿失利的消息如同重锤,狠狠砸在他的心上。

刑部尚书周铁眉头紧锁,缓缓开口:“杨大人息怒,此事恐非岳谦都督之过。据军报所载,石崇叛军熟悉深山地形,且似乎提前知晓官军的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