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9章 家书泪沁思尤远,兵法详笺志亦巍(1 / 8)

卷首语

《大吴通鉴?德佑帝本纪》载:“天德二年,秦云率缇骑查抄谢渊书房,欲觅谋逆佐证。然斋中唯书满架、旧牍堆案,笔墨陈旧,无金玉之饰,无密函之藏。所存者,皆兵书、史书及历年军政公文,朱批累累,尽是忧国之思。缇骑睹之,皆生敬畏,徐靖所构‘谋逆’之辞,益发荒诞。帝览查抄所录,更增愧悔,朝堂上下,为谢渊鸣冤者日众。”

史评:《通鉴考异》曰:“书房者,心迹之镜也。谢渊身居台辅,手握兵柄,其斋却如寒士之居,唯以笔墨伴岁月,以典籍寄丹心。所存公文,见其勤政之实;批注兵书,显其卫国之志;家书泪痕,露其赤子之情。此非故作清贫,实乃本性使然。徐靖欲以书房罗织罪名,殊不知此处正是忠良最好之证。萧桓若能细察此中深意,便知天下安危,系于忠奸之辨,而非权术之谋。”

观谢渊书房

寒斋未饰玉金晖,唯闻书韵伴墨飞。

朱批盈牍忧边计,残砚留痕映赤辉。

家书泪沁思尤远,兵法详笺志亦巍。

休叹权臣常诡谲,一窗皓月度清归。

晨曦如练,薄雾似纱,漫过谢府青砖黛瓦的檐角,在庭院的老槐树下织就一片朦胧的光影。这座正一品重臣的府邸,没有寻常权贵府第的雕梁画栋、朱门鎏金,唯有一股淡淡的墨香与旧书的气息,随着晨雾在空气中弥漫,最终汇聚向府中最静谧的一隅 —— 谢渊的书房。

推开那扇略显陈旧的木门,“吱呀” 一声轻响,像是跨越岁月的叹息,将外界的喧嚣隔绝在外。书房之内,没有金玉器物的璀璨光泽,没有锦绣陈设的繁复华美,唯有四壁顶天立地的书架,如沉默的卫士,守护着满架的典籍。书架由普通松木打造,边缘已被岁月磨得光滑,部分地方漆皮剥落,露出深浅不一的木纹,却被擦拭得一尘不染,透着一种质朴而庄重的气息。阳光透过窗棂,斜斜地洒在书架上,将泛黄的书页染成一片温暖的金辉,微风拂过,书页轻轻翻动,发出 “哗哗” 的轻响,宛如穿越时空的低语,诉说着主人与书为伴的日夜。

书架之间,一张普通的榆木书桌静静伫立,桌面被常年滴落的墨汁浸染出深浅不一的暗痕,边缘还有几道磕碰的缺口,那是岁月留下的印记,也是主人勤勉的见证。桌上,一沓素色宣纸整齐叠放,纸的质地粗糙,纤维清晰可见,绝非宫中御赐的名贵贡宣,却承载着治国安邦的千钧重量。三支毛笔并肩而立,笔杆由普通竹料制成,表面斑驳,甚至有几处细小的裂纹,笔尖早已磨秃,露出里面的笔毛,显然是经受过无数次伏案疾书的磨砺。最引人注目的,是桌角那方残旧的端砚,砚台边缘有一道细小的裂痕,像是不慎跌落所致,却被精心修补过,砚池里还残留着干涸的墨渍,池底沉淀着厚厚的墨垢,用指尖轻轻触碰,便能感受到岁月的厚重与主人的深情。

墨香袅袅,与旧书的霉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气息,那是知识的芬芳,也是赤诚的味道。随手抽出一本摊开在桌案上的《孙子兵法》,书页间夹着几张泛黄的便签,上面是谢渊手写的战术注解,字迹遒劲有力,密密麻麻地铺满了整个纸面,甚至在空白处画了简单的布阵图,标注着 “此处可设伏”“敌军必经之路” 等字样,墨迹深入纸背,可见当时主人的专注与急切。便签的边角已经卷起,有些地方还沾着淡淡的水渍,或许是某个深夜,主人为构思边防策略而彻夜未眠,不慎滴落的汗珠或泪水。

书桌的另一侧,堆叠着几摞厚厚的公文卷宗,最上面的一叠标注着 “天德二年边防部署” 的字样,纸页边缘已经卷起,上面密密麻麻的朱批字迹,正是谢渊的手笔。“灾民无食,如国无柱,当速调粮,不可延误片刻”“边军戍守辛苦,军饷务必足额发放,严查克扣之徒”,一句句朱批,字字句句皆是忧国忧民之思,透着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