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的木门被推开,机括声的齿轮疙瘩疙瘩的发出悦耳的声响,这便是最好的提醒,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不发出声音的情况下推动这扇门。
仁青东走进了赵祯所在的车厢,他之前想要进来却被亲卫所拦截,眼下进入车厢之后便开始东张西望。
“仁青东参见官家。”
赵祯指了指边上的座椅道“坐吧,这里不是朝堂,甚至不是神都城,不必拘束于繁文缛节,朕知道你们康巴人不擅长这个。”
“谢官家。”
仁青东再次施礼后才坐下,虽然赵祯的话说的随便,但仁青不希望给大宋官家留下康巴人无礼的印象,无礼是荒蛮愚昧的表现,别说是在大宋,便是在高原上都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
赵祯并不觉得惊讶,即便是再无礼的蛮夷到了大宋都会变得彬彬有礼,因为现在的大宋不是原本中原王朝那般的“客气”,再在帝王面前无礼只会让他们受到更多的伤害。
赵祯从来都不喜欢战争,千百年的历史中已经无数次的总结出一个道理,只要有战争的出现,那就必定会伴随着死亡,无论是“有道”还是“无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赵祯抵触战争,但又不得不发动战争,文明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离不开战争,文明程度越高,战争的代价越高,战争爆发的几率便越小。
即便是强大如眼下的大宋,在发动战争的时候都不能保证不死人,伤亡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即便是康巴人的力量根本不足以与大宋抗衡,赵祯也不会轻易的发动战争,“上兵伐谋”啊!
数千年前的人就已经知道,能不用战争解决的事情,那就尽量用外交,计谋等手段来解决。
这也是为何赵祯一直用蚕食的手段来进行作战的原因,“一役而灭国”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有多少的战争能做到“一役而灭国”的?
赵祯攻打党项,攻打契丹,都是经过数年的征伐,尤其是攻打契丹,前前后后用了数十年!而且大多是以蚕食为主,正真的大战役打的极少。
非必要的情况下,赵祯不会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这样的战争强度太大,一旦开战必会死伤无数,同样,这样规模的大战,必须要一次把敌人打怕,一次把敌人心中最恐惧的东西打出来。
对待康巴人同样如此,康巴人不是赵祯进攻高原的障碍,他们只是可能成为大宋和吐蕃之间的变数而已,战争无论大小,在战前就要把所有的变数消除,把所有可能有利于自己的东西掌握住,否则战争一旦开始,结果会往何处偏颇谁也不知道。
赵祯从未有过松懈,对于他来说,收复吐蕃高原,击败角厮罗不是一场侵略战争,相反而是一场解决华夏内部矛盾的“反分裂战争”。
青塘本来就应该属于大宋,角厮罗本来就是大宋的统属之臣,他攻陷的吐蕃就是应该是大宋的吐蕃,他的掠夺就应该是属于大宋的掠夺。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思维,赵祯无法把吐蕃高原当作是另外有一个王朝去对待,因为他曾经去过,那里的许多东西他都很熟悉,他甚至摸过布达拉宫上的转经筒!
当这个时候有人对他说,吐蕃本来就是一个独立的王朝,本来不是华夏的土地,赵祯能一巴掌把他抽死!
赵祯是不在意吐蕃,这个唯一能靠高原为屏障的小朝廷根本就不是大宋的对手,但赵祯看重统一,他需要一个完整的华夏,历史上只要曾经是华夏战斗过的地方,只要是曾经属于华夏的地方,他都要把那些土地夺回来,一寸一寸的夺回来。
就如同那种“一个都不能少”的责任,只要是曾经属于华夏的土地,赵祯都要把它拿回来,当然“一代天骄”打到多瑙河畔的事情赵祯还是要考虑考虑…………
他不是疯子,没有征服地球的疯狂念头,更没有宗族屠杀的“勇气”,毁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