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夫人跟柜台伙计商量,“我在这里扯了这么多块布料,怎么也不给个低点的折扣。”
黎静玦也在旁边帮腔,那语气活像个小大人,“就是,你便宜点卖了,咱们高兴了,下回还来你这儿买。”
黎静珊深知讨价还价是购物的一大乐趣,也不干涉他们,只在一旁笑看着。心里突然冒出个词来:岁月静好。
这个念头冒出来,吓了黎静珊自己一跳。
想起年初的艰难岁月,那几乎逼得母亲去死的窘境,似乎都像隔了层雾气般不真实。而如今,那个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家闺秀出来的母亲,竟然学会跟人调价还价!
再看小弟,原来的小毛头不知何时长得跟姊姊差不多高了。只有心性单纯还是未变,明亮得好似家里的一道光。
黎夫人已经买好东西,跟黎静玦走了出来,嘴里还不忘念叨,“你这两年长个子了,这衣服换得快。如今年下什么都贵得很,等过了年再多备几件给你。”
黎静珊上前挽住母亲的胳膊,笑道:“年里的花色好看,多买些也无妨。咱现在也不差那几个钱。”
“你呀,”黎夫人笑着点了点她的额头,“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才攒了几个钱呢,就摆起阔气来了。”
几个人嘻嘻哈哈地往外走,黎静珊心里暖暖的。
有衣食无忧,能安居乐业,有家人相伴,其乐融融,这可不就是——岁月静好。
倏忽就到了除夕。
黎静玦从门口的小凳子下来,站定了端详着他刚贴上去的楹联,越看越得意,大声叫道:“娘,姊姊!你们来看这门联,我写得怎样?”
黎静珊拿着桃符出来,挂在门上,也跟着看了两眼,夸赞道:“写得不错!风骨渐显。”
黎静珊手头充裕后,给小弟买了许多纸墨,那小子乐得不行,练字也勤,最近的书法屡次得先生夸奖,如今直接要写春联来显摆了。
还别说,这字写得真不错!
黎夫人在正屋里招呼,“你们两个快收拾好了洗手,准备开饭了!珊儿过来端菜,玦儿去请福伯过来。”
两人对视一眼,笑着应下,各自去忙活。
别院里除了福伯,和黎静珊一家,其他人都是家在旻州的本地人。因此福伯吩咐早早准备好了年菜,分给下人们,中午发了过年利是后,就放人回家过年。而阮少爷也带着两个小厮出去应酬,因此如今院子里只剩下他们几个。
黎夫人因此邀了福伯过来一起吃年夜饭,也图个热闹。
福伯欣然提着个小酒壶过来了,先在门口赞了一番黎静玦的字,才进了屋里。菜已上桌,都是中午厨房里做的年菜,只是经过黎静珊的巧手摆盘,看着多了几分雅致和喜气。
福伯呵呵笑道:“黎丫头果然生得一双巧手。能入得少爷的眼,必定有几分真本事的。”
黎静珊笑道,“我这是雕虫小技罢了。少爷在本家是锦衣玉食惯了,多亏这里有您打理照应,他才能继续过得如此滋润。”
福伯摇摇头,“这里跟京城本家相比,实在算不得什么。少爷在家里,吃饭用的碗,都是汝窑精品。”他拿起个碗轻轻转着,轻声笑了笑,“在这里,我能给他找个官窑的白瓷就不错了。”
黎静珊对瓷器不甚理解,但五大名窑的名头还是听过的。当世汝窑瓷器就傲立在各类精瓷的顶端,据传一套汝窑瓷器就花去普通人家半年的开销。
通常这种级别的瓷器,都是摆在博古架上,给人看的。
这个阮纨绔竟拿来做日常用度!
黎静珊不禁好奇道,“那阮少爷是为何要来旻州?”
福伯喝了两口酒,话也多了起来:“阮家在京城闯出一片家业不容易。要保持长盛不衰,更难。阮老爷未雨绸缪,很早就把阮家嫡系子弟放出去历练。阮少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