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从明初开始,就定下了这样的规矩。
这两年,崇祯皇帝接受了朝中大臣的建议,陆续撤回了派驻各地的监军太监,其实也是这种规矩的体现。
但是,如果皇帝自己主动开口询问,内臣不得不回答,那就不在内臣干政之列了。
事实上,就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然而,外臣们的主要目的,也不在内臣干政不干政,而是要将内臣限制在他们该在的地方,也就是限制在宫里或者皇家事务上。
所以,要不要内臣参政议政,实际上完全取决于皇帝本人。
这两年,崇祯皇帝撤回了派驻各地的监军太监以后,其实很快就觉得不对了。
对他来说,朝中文官私心太重,既不可信,也不可靠,让这些文官监军,军队就可能不听朝廷号令,从而失去控制。
但是他下旨撤回内臣监军至今,满打满算也才一年而已,实在不好自己打自己的脸,重新将它恢复起来。
只不过在他的心里面,已经再次加强了一种认识,还是身边的这些太监们更可靠一些。
所以有些不便于跟外臣商议的事情,往往就跟身边的这几个内臣大珰议论。
此时此刻,外臣们走了以后,崇祯皇帝就把自己心里面的一些疑问说了出来。
而在场的三个大太监当中,就有与关系密切的司礼监首席秉笔主管东厂兼提督京营太监王德化。
于是崇祯皇帝的问题,虽然没有点名叫他回答,但是王德化倒是自觉得很,立刻就站了出来。
“皇爷,一些武将跋扈,也是常有的事,不过对于金海伯,老奴还是放心的,请皇爷不要轻信流言。”
去年冬天,有关杨振私通清虏伪帝黄台吉的传言,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在辽西和京畿,甚至是京中私下流传着。筚趣阁
当时,崇祯皇帝拿着蓟辽督师府的密报,询问身边近侍内臣的时候,王德化就替杨振据理力争过。
所以,此时崇祯皇帝一表现出对杨振的猜疑或者说疑虑,王德化立刻就猜到皇帝的疑心病又犯了。
“皇爷,您若是不放心,这一次叫人过海传旨的时候,老奴亲自去走一趟,不管他杨振有多大难处,老奴定然说得他尽快出兵!”
“嗯,还是算了,海上虽无盗贼,但是风浪凶险,也不可轻忽,且京里也离不开大伴。到金海镇传旨封赏的事情,还是叫兵部从职方司找人去办吧。”
崇祯皇帝对身边得用的几个大太监,也是真的好,完全没把他们当外人。
当下他见王德化这个总督东厂以及京营的大伴,自告奋勇,前往金海镇劝说杨振出兵,一边感动之余,一边自己也觉得没有必要。
“不过,朕倒不是担心杨振不肯助剿流寇,他金海镇的兵马,跟清虏作战都能连战连捷,南下打流寇,自然不在话下。
“然而朕担心的是粮饷问题啊!俗话说皇帝不差饿兵,可是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朕这个皇帝实在拿不出多少粮饷来。”
崇祯皇帝不是哭穷,而是真穷,因为当着几个了解内帑实情的内臣大珰,他根本犯不着哭穷。
“包括这次封赏,朕虽然准了金海镇的一切所请,也同意了兵部拟定的加封条款,可是一分银子也给不出。
“朕虽然相信杨振的忠义之心,可是金海镇骄兵悍将如云,难免其部下生出怨怼之情,万一去岁传言是真——
“正所谓彼一时,此一时,朕这里已然给不出爵禄粮饷,可若奴酋那边一再挑拨离间,将来的事情孰难预料!”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摇着头,叹着气,背着手,在大殿之中踱起步来。
而在场的几个大太监一听崇祯皇帝这话,立刻就知道眼前这位皇爷的疑心病果然是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