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伯嚭其人(1 / 2)

我是范蠡 野天湖 3813 字 2020-04-12

伍子胥辩论不是伯嚭对手,气得说不出话来。他生气不是因为自己输了,而是因为吴王会因此作出错误的决定,而这个决定直接关系到吴国的命运。

范蠡对这段历史懂得一点。夫差的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吴国的灭亡。虽然那是二十年以后的事情,但就是当下这个节点上埋下了了祸根。

夫差听信了伯嚭的话,是因为伯嚭的话有理。夫差不是傻瓜,傻瓜是不可能成为春秋一霸的。

但伯嚭的话并不是无懈可击,他的话中充满暗示和诱导,还带有挑拨离间,用事物的一般性掩盖了事物的特殊性。

越国处在一个非常的地方,这块地方,形成了越国特殊的文化,这特殊的文化,养育了这一群特殊的人。对于这样一群特殊的人是不能用事物的一般性去加以认知的。

可惜伍子胥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夫差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伍子胥无法反驳伯嚭,夫差侧完全认同伯嚭。

夫差知道伍子胥是为吴国好,在这一点上,现在夫差对伍子胥还没有任何怀疑。夫差见伍子胥气急败坏的样子,竟然产生了几分同情。

“好了,这件事,寡人自有主张,都不要争了。”夫差大度地阻止了两个人的争论。为怕伍子胥难堪,微笑着说“相国,你回帐休息吧,今天的仗不打了。”

伍子胥还不甘心,还想说什么,夫差说“去休息吧,相国,等越王的贡品来了,你的那一份自然会分给你。去吧去吧。”

这样,伍子胥就被吴王赶了出来。

伍子胥气得面如土色,叹到“真后悔当初不听被离之言,竟然与这样一个佞臣同事。”

伯嚭本是楚国名臣伯州犁之孙。父亲郤宛,是楚王左尹,他为人耿直,贤明有能,深受百姓爱戴,因此受到了少傅费无忌的忌恨进谗,被贪得无餍的楚令尹(国相)子常所杀,并株连全族。

伯嚭侥幸逃离,捡得一条性命。他听说遭楚迫害的伍子胥在吴国受到重用,便立即赶来投奔。

伍子胥也出身于楚国贵族之家,其父伍奢曾为楚平王的太子建当太傅(辅导太子的官)。后来,费无忌诬陷他和太子建策划谋反,楚平王怒而囚伍奢,并派人追杀太子建。太子建闻讯逃往宋国。楚平王又听从费无忌的谗言,令伍奢召回两个儿子伍尚、伍员子胥,以便一网打尽。伍尚忠厚尽孝,应召自首。子胥则逃离楚国,以图报仇。

经过许多周折,伍子胥终于出昭关,逃至吴国,受到吴国公子光信任,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荐勇士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于是自立为吴王,即为阖闾。

伍子胥与伯嚭虽无私交,但是因为遭遇相似,同病相怜,就将他举荐给吴王阖闾。吴王阖闾高兴地接见了这位满怀深仇大恨的青年。

在盛大的宫宴上,吴王若有所思地询问伯嚭“寡人之国僻远,东滨于海侧。闻说你父亲遭费无忌谗害,被楚相暴怒杀害。而今你不以吴国僻远,投奔来此,将有什么可以教导寡人的呢?”

伯嚭的泪水一下涌了出来“我不过是楚之一介亡虏。先人无罪,横被暴诛。听说大王您收留了穷厄亡命的伍子胥,所以不远千里,归命大王。大王您有什么需要我效力的,万死不辞!”吴王听罢颇为伤叹。

当时陪宴在场的吴大夫被离,却对伯嚭很不放心,轻声询问伍子胥说“您以为伯嚭可以信任吗?”

伍子胥坦然答道“我与伯嚭有相同的怨仇。您没听过《河上歌》所唱的‘同病相怜,同忧相救’么?就好比惊飞的鸟儿,追逐着聚集到一块,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南日而熙,谁能不爱其所近,而不悲其所思呢?”

被离则不以为然地摇摇头,提醒伍子胥道“您只见其表,不见其内。我看伯嚭为人,鹰视虎步,本性贪佞,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