叇(aidai)。
他带着手下走进了这家眼睛店铺。
这店铺的门面占地极广,放眼望去,怕是上百平米左右,里面摆着柜台,那雕着花纹的紫檀木柜台上放着一副又一副精致的眼镜。
有木框,铁框,银框,金框等等,有的还镶嵌了宝石。不仅仅有双眼眶,也有单眼眶的,种类看起来还是很多的。
玻璃,在明末已经技艺成熟了,毕竟这时候西方已经开始了大航海时代,而大明对于外来文化十分包容。
这个时候,杭州已经是大明的眼镜制造中心,大部分都是老花眼镜,还有少量的近视或远视,不过没有现代这般精确。
不过后来有一个工匠,叫做孙云球。
孙云球年轻时就到杭州去学习制镜技术,而在他的思想中又根据中国古代的几何、物理等科学知识,经过自己制作眼镜的实践积累和探索,最后终于掌握了“磨片对光”技术,创造性地用水晶材料磨制成镜片,还创造了磨制镜片的牵陀车。
经他一番悉心研究改进之后,使磨镜对光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他能根据眼疾患者年令大小、疾症不同,而随目配镜,而且还可以“以年别者老少花,以地分者远近光”,让患者配到适合自己眼睛的镜片。
在磨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础上,他又利用水晶石磨制成存目镜、万花镜、鸳鸯镜、放大镜、幻容镜、夜明镜、千里镜(望远镜)等各类光学制品,使广大的眼疾患者能减轻痛苦。
他的好友文康裔在《读〈镜史〉书后》中写道“其远镜尤为奇幻,偕登虎丘巅,远观城中楼台塔院,若招致几席,了然在目;睹彼天平、邓尉、穹隆诸峰,崚嶒苍翠,如列目前,体色毕现。神哉!技至此乎!向见时晷,愚谓奇亦至矣,何幸又得此幻观也?
先生曰‘是未足以尽其奇耳。’更以存目镜相贻,试之两眸,心旷神怡,百倍光明,无微不瞩。先生资我披览诵读者,殆锡我以如意珠也。悉之有数十种类,各有不同,而功用亦迥别。”
孙云球在制作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还写了一本眼镜制作方面的专著《镜史》,“令市坊依法制造,(眼镜)遂盛行于世。”(《虎阜志》)眼镜的价格也一路走底,最终使一般的老百姓都能消费得起。
顺治(1644年—1661年)以后价渐贱,每副值银不过五六钱。近来苏杭人多制造之,遍地贩卖,人人可得,每副值银最贵者不过七八分,甚而四五分,直有二三分一副者,皆堪明目,一般用也。”(清叶梦珠《阅世编》)
刘元昭进入这店铺,立刻就有店伙计上来,殷勤的介绍眼镜的效用,伙计一眼看得出来,是贵客上门来了。
刘元昭看了一圈,眼镜价格普遍在数百两以上,昂贵者已经接近一万。
店伙计问道“客官可是觉得这些不合心意?没关系,本店可以定制。”
刘元昭笑道“定制?那能定制千里镜吗?”
旁边一直注意的掌柜闻言立马凑上来道“客官可是说的佛郎机人海上航船用的那种?”
刘元昭点点头“要是有的话,我想买上几十支。”
掌柜立刻眉开眼笑,走到刘元昭身边道“客官,千里镜一般人可买不了,人多眼杂,里边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