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微皱着眉头,反复念叨着这两个字,努力的回想着。
杨珊和薛余则是一脸茫然。
原来这秋花是杨松的前妻。
晚上,吃饭的时候,彩色电视机里播报着新闻
八届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设置重庆直辖市,中共十五大开幕,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
薛余看了看正一边吃饭一边认真看新闻的爸爸,问了句
“爸爸,你认识小艳阿姨的大嫂秋花吗?”
薛德珠听了儿子的问话,像被烫了一下似的,忙把手的食指放在自己的嘴唇上向儿子示意闭嘴
“嘘!”
他匆忙看了眼站在电视前正专心看电视的妻子万慧来,意识到万慧来并没有听到儿子的话,才放下心来。
他小声的跟薛余说
“千万别在你妈妈面前提这个人,她又该生气了。”
薛余重复着爸爸的话
“又该生气了,难道她是大哥”
薛德珠用力的点了点头,再一次用食指按在自己的嘴唇上,发出“嘘”声。
薛余便紧抿起嘴,禁了声。
原来,去年春节的时候,妈妈被大哥薛拯差点气个半死。
说起这件事,要先从秋花的第二个丈夫说起。
秋花的第二任丈夫叫任江。
九十年代初,任江的发小王河第一次见到火车站。
站在人潮汹涌的广州火车站广场上,他一眼就看见候车大楼两侧的八字标语
“统一祖国振兴中华”。
兴奋之余,他拉着任江在火车站广场驻足观望。
半小时后,他们扛起行李准备去汽车站买票,一掏裤兜,钱包没了。
一气之下,他和另外两个老乡决定步行到顺德找老乡借钱,整整走了一夜才到顺德。
后来,他们就在那里打工。
任江是早一年来到广东的。
他向家里借了200元,邀上几个同乡好友去东莞,准备“打个零工”,顺便“看看世界”。
长途大巴在国道上行驶了两天两夜后,终于把他从东北带到了东莞,“屁股蛋子都麻了”。
为了能在东莞谋份工作,任江已做足准备
把身份证的年龄改大了两岁。
没有工厂敢要17岁的未成年人,“正是当年把年龄改成19岁,才有了后来在东莞的快乐时光”。
其实,在当时,每年都有1000万以上外省人来粤打工。
后来,这个数字甚至将要达到1500万。
加上广东本省流向珠三角和城镇地区的人数,广东流动人口在2600万以上。
王河和任江的经历,是2600万外来人口上世纪90年代,在珠三角打工大军中的一个小小缩影。
离开老家时,王河去山庙的神龛前拜了拜。
“不出去不行啊,不出去留在这也是没钱。”
“现在人人都是去广东,您老说我赚得到钱不啦。”
“没事,就当碰碰运气,见见世面,干几年就回了”……他
对着神龛一通絮叨。
90年代初,还是县级市的顺德,是中国民营经济重镇。
自改革开放起顺德便深受香港“小政府、大市场”理念影响。
民营经济风生水起,正如民间俗话
“不找市长找市场”。
王河的老乡当时正在一家民营家电企业打工。
王河进的电器厂在当时被称为“家电专业街”上。
这条街上的电器行一字排开,宣示着顺德“中国家电之乡”的地位。
王河每天工作10个小时,有时会加班到夜里9点。
在装配车间,他每天面对的是成百上千条滚筒线,但他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