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林家所有作坊店铺都停业了一日,所有在北茅插过秧的人都挽起裤脚下了稻田。
不曾插过秧的村民站在田埂上,帮忙运送了秧苗,然后就跟着学起来。
几百人手,一人一日一亩,村里的水田就被插好了小半。
老人和孩子们帮忙往田里送水,推秧苗,妇人们则做饭烧水,整个村庄都忙的厉害。
宋大人带了小吏,穿梭在田间,不时记录着,也是满脸兴奋。
虽然先前农林司也有试验,但如此大规模的水田插秧,他们也是第一次见。
城里人因为林家的铺子突然关门,心里存了好奇疑惑,就借着村日晴好踏青的名头,或者坐了马车,或者骑马出来游玩看热闹。
结果,出城不过三里就上了林家铺好的水泥路。
路面的干净平整,甚至胜过青石路面,也就宫里汉白玉台阶能稍好一筹,其余坑坑洼洼的官道根本不了,更别说土路和山道了。
往日二十里,马车需要走一个时辰,如今不过两刻钟就到了。
水泥路下,原本的旱田被改成了一块块方正的水田,黑色的泥土上,汪了一成白亮亮的河水,偶尔有土层高,露出那么一点点黑色,有种斑驳的美。
农人们挽了袖子和裤脚,站在泥水里,手里托了六七存高的秧苗,掰下两三株插进泥水里,一路弯腰走过去,身后就留下三垄嫩绿的稻苗,远远望去,已经插好秧的水田里,稻苗好似整齐列队的兵卒,一片新绿,生机勃勃,简直是春日里最好的风景。
田野间,偶尔有农人心里欢喜,高声唱起了民谣小调,引得临近一起做活儿的乡亲们也是应和起来。
春风吹扶,稻苗们伴着这样的歌声,欢快的舞动,让人忍不住心生欢悦之意。
有人忍不住下了马车,蹲在路边仔细看向那些秧苗,忍不住感慨,“先前只知道冷水米味道好,却怀疑稻米是怎么种出来的。如今亲眼所见,才知道百姓的智慧是无穷的。这般先把稻苗养到足够大再栽种下去,省了一个月的功夫,就是寒冷的北地也是不怕霜冻了。”
“可不是吗,听说林家就是因为琢磨出这个法子,教授给北地的百姓,才如此受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