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父母在不远游啊。
方老爷和方夫人都上了年岁,这两年家里生意都给了儿子掌管,管家的差事也给了儿媳,专心颐养天年了。
这时候若是搬去南边,老两口吃食语言和环境都大不相同,自然会不习惯。
而方杰夫妻绝对不会扔下老人的,于是就如论如何也要守在北茅了。
老爷子也没多劝,方家到底是个大家族,就是京都本家这几年也是不错,若是有事,想必方杰一家也不至于受连累…就这般,林家一边春播,一边私下里组织南下的人手,村里人家和林氏一族,几乎大半人都没走。
但每家孩子多的,都会送上大船一两个。
一来家里人多,权当树大分枝了,二来也是以防万一,家里也留根儿香火。
南迁这事儿私下进行的,很是秘密,也没耽搁什么功夫,老爷子带了娇娇回村里第二晚,太平港的新船开来,卸了海鲜和各色东西下来,就把人直接带走了。
娇娇亲自去送的,免不得又给奶奶和老娘等带了不少东西。
林家这里忙着,京都里也没消停。
西南两州春日蝗灾大起,今年显见是没有粮食可收了,偏偏一个县令还私下卖了太平仓的粮食,百姓们见活命无望,就揭竿起义了。
消息被八百里加急送到京都,满朝哗然。
倒也不是说先前多少年没有过起义闹事,实在是自从林家献了玉米和地瓜,虽然被有些私心的世家阻挠,但林家大力推广,又有战王在外征战,震慑边塞。
大越没了外忧,内患也减轻,就难得呈现出一副盛世景象,国泰民安之感。
这般,突然听说农人造反,就戳破了满朝文武自我陶醉的美梦。
大朝会上,明德帝大发雷霆,砸了奏折,要满朝文武立刻拿出对策,是安抚还是镇压。
武将渴望建功立业,自然是一力支持镇压,但文臣考量就更多一些,支持安抚。
毕竟也不是什么大事儿,农人缺粮就给粮食,再减免两年粮税也就差不多了。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满朝大半人都知道那三洲是世家的地盘。
世家里几乎大半的本族都在那三洲,州府的官员也是世家子弟。
不是世家封地,也胜似封地了。
平日就是朝堂的钦差去了,都要先登门拜访。
如今,朝堂正在争夺接管西征军的人选,世家自然是极力要捧三皇子上位。
有战王打下的基础,只要不捣乱,带着胜利回朝,简直是易如反掌之事。
这事儿原本都要定下来了,偏偏三皇子不争气,惹了点儿不好对外人言说的麻烦。
于是又拖延了两日,世家的杀手锏也就到了。
明德帝哪里是气恼农人造反,就是在恨世家在他脖子上套了绳子,拉扯的他必须按照他们的方向走。
这会儿,他终于想起磕破刀刃的那把利刃的好处了。
粮囤村里,同朝堂的喧闹完全不同,这会儿正是一派春日忙碌的喜悦景色。
稻苗已经育好了,这会儿长了足有大半尺高,正午时候,被掀开棚子见见风儿。
稻苗们都是兴奋的照着手,好似在同新一年的春日问好。
旁边的稻田已经早早放水,泡软了田土,砌好了田埂。
农人们挽着裤脚,手里拎着木锹,随意走在田间,不时修理一下。
村南的温室菜棚里,这会儿更是郁郁葱葱,各色小青菜,甚至是青瓜,红艳艳的番茄都成熟了,倒是紫色的长茄子,还有油豆角要晚一些。
二十几个农科的学子们,手里拎着本子和铅笔,跟在林保和宋大人身后,听着他们讲解各种技术和细微知识。
当然,碰到两个馋嘴的,也会偷个小番茄塞到嘴里,突然被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