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上级,也因此受到连带责任。面对朝野的压力,孙承宗屡次上疏请求辞职,终于在同年十月十五日获得了熹宗的批准,由高第接替了他的位置。
尽管孙承宗离职,熹宗仍对其恩宠有加,赐予了诸多荣誉与物质奖励。然而,孙承宗的去职并未结束他的政治风暴。魏忠贤继续对孙承宗施压,甚至强迫他参与为魏忠贤建生祠的活动,孙承宗坚决拒绝,这导致了魏忠贤的愤怒,使得孙承宗的晚年生活陷入孤立。
直到天启七年(1627年),熹宗去世,崇祯帝即位,魏忠贤倒台,孙承宗才看到了复出的希望。然而,由于之前的柳河之役以及王在晋等人的持续攻击,孙承宗的复出之路并不平坦。直至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的介入,澄清了柳河之役的真相,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孙承宗的压力。
五、临危受命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领后金军队大举侵入明朝境内,局势危急。面对国家的紧急状态,崇祯帝在阁臣的建议下,于十一月初七日下令孙承宗速入京师,委以重任。孙承宗接到诏令后,迅速响应,十一月初九日接旨,次日便踏上征程,展现了一位老将的决断与担当。
崇祯帝在平台召见孙承宗,表达了对他的高度依赖与信任,询问其应对之策。孙承宗基于对战场局势的了解,提出了详尽的战略布局,建议以袁崇焕守蓟州,尤世威守密云,满桂守顺义,侯世禄守三河,形成稳固的防御体系,互为犄角,紧密配合,以确保京师安全。此外,他还对选将、粮饷、火器、兵丁等具体事项提出了建议。崇祯帝采纳了孙承宗的意见,并授予他广泛的权力,包括调动军队、惩治违令者等,显示了对孙承宗能力的高度认可。
孙承宗不负众望,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军事部署中。当皇太极对北京发动攻击时,孙承宗迅速调兵遣将,派遣游击尤岱率三千骑兵驰援京城,又调动其他部队协同作战。同时,他联络各地将领,协调兵力,确保通州一带的稳定,并及时应对后金军可能的动向,有效地遏制了敌军的攻势。
在袁崇焕被捕后,祖大寿等关宁军士兵出现动摇,孙承宗主动写信劝慰祖大寿,鼓励其率军收复失地,以功赎罪。孙承宗亲自前往山海关安抚士兵,成功稳定了军心,使祖大寿等人重新归顺,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和军事才能。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崇祯三年(1630年),孙承宗着手收复被后金占据的遵化、永平、迁安、滦州四城。他首先收复了建昌营,随后在一系列战斗中取得了胜利,逐步驱逐了后金军队。在孙承宗的精心部署下,明军不仅收复了失地,还成功伏击了后金军,迫使阿敏率部逃窜。孙承宗随即下令追击,最终取得了遵永大捷,彻底清除了关内的后金威胁。
六、引咎辞官
崇祯四年(1631年),孙承宗继续肩负着关宁锦防线的重任,然而与辽东巡抚丘禾嘉的矛盾日益加剧。丘禾嘉主张乘胜追击,而孙承宗则主张稳扎稳打,先恢复右屯,再逐步推进。双方在策略上的分歧导致了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延误与不协调。
孙承宗曾试图通过上疏和请示朝廷来调和与丘禾嘉的矛盾,但朝廷的态度模棱两可,未能有效解决二人间的分歧。随着矛盾升级,孙承宗意识到与丘禾嘉的不和可能重蹈熊廷弼与王化贞覆辙,导致军事失利,因此他连续上疏,请求辞去职务,让丘禾嘉独自承担辽事,以避免军政上的混乱。
在孙承宗的努力下,大凌河城的修筑计划得到了批准,然而朝廷的决策反复无常,导致工程进展缓慢。当皇太极亲自率军围困大凌河时,城中仅有不足两万的守军,且战斗力不强。孙承宗迅速做出反应,一方面调兵遣将,另一方面试图通过奇策解围。然而,丘禾嘉的犹豫与分歧导致救援行动迟滞,最终大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