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4章 今伴寒鸦,独思守岁时(1 / 12)

卷首语

《大吴通鉴?德佑朝纪事》载:“天德二年岁暮寒夜,帝萧桓居御书房,思谢渊案未决,徐党逼宫之威犹在,李德全谗言未散。时徐靖、魏进忠等借镇刑司、诏狱署、吏部、总务府之权力闭环,官官相护,势焰熏天;秦飞查案屡遭梗阻,张启被贬,证据难达天听。帝既念谢渊安邦之功,欲保其命,又恐违逆徐党,动摇国本,孤困于寒夜,进退维谷,无助之情日深。”

史评:《通鉴考异》曰:“德佑帝之孤困,非独因党羽之势,实乃封建皇权体制之必然。复位之君,权柄未固,内有官官相护之沉疴,外有边患之隐忧,故在忠良与皇权间进退失据。徐党借制度之弊,织就罗网,帝王虽有公道之心,却无破局之力,此非帝之庸弱,实乃王朝积弊之总爆发也。”

秦娥赋

赫赫秦邦,烈烈炎刘。

阿房宫烬,咸阳岁秋。

楚炬冲霄,照彻白骨之愁。

秦娥敛袂,独临残阙之陬。

目断骊峰,泪如泉流而不收。

忆昔盛时,金舆驰于渭水之湄。

六国衣冠,尽拜天子之冕旒。

长城万里,凝聚黔首之血脉。

烽燧千峰,紧锁边庭之寇仇。

祖龙一逝,乾坤崩裂,赵高指鹿,乱象纷纭于中州。

章邯解甲,诸侯并起,子婴系颈,降于轵道之头。

昔日宫墙,倾圮崩塌,掩埋朱绣之绮。

往昔御苑,荒芜寂寥,唯见牧豕之牛。

秦娥非恨那焚宫之烈火,实恨兴亡如坠瓯,繁华一瞬休。

遂手挈残灯,趋步故苑,寒光照影,独过荒丘。

明知烈焰势盛,将吞孤影,却犹抱痴心,决然向火而投。

鬓边霜华,悄然沾染焦土;裙下尘埃,纷纷逐于乱流。

玉箸崩摧,徒然泣血;罗裳焚毁,复有何求?

曾随凤辇,共赴朝元日

今伴寒鸦,独思守岁时

飞蛾尚怜余生之暖,秦女甘愿为故国而休。

骊山月冷,英魂犹绕;渭水波寒,遗恨未休。

火灭烟消,城郭已改,千年之下,犹照扑灯之愁。

可怜大秦霸业,终成焦土,唯余秦娥孤影,长逐荒丘。

御书房内,烛火已燃至中夜,三十余支牛油烛的焰苗在无风的殿内微微摇曳,灯花不时噼啪炸裂,火星溅起又迅速湮灭,将萧桓的身影在斑驳的宫墙上投得忽明忽暗,满是孤绝之意。殿外寒夜如铁,朔风卷着残雪,呜呜地撞在窗棂上,带着刺骨的凉意从窗缝钻进来,吹动案前的素色帘幕微微晃动,也吹得烛焰摇曳不定,映得案上的朱笔、奏折、密报都浸在一片忽明忽暗的光晕里,添了几分沉郁。

萧桓背着手反复踱步,靴底碾过冰冷的金砖,发出沉闷而有节奏的声响,在寂静的殿内格外刺耳,却压不住心头翻涌的焦躁与无助。他的步伐时而急促,时而迟缓,每一步都似踩在刀刃之上,透着难以言喻的煎熬。案头的烛泪已堆积成丘,凝固如冰,恰似他此刻冰封的心境;砚台里的墨汁泛着冷光,与窗外的夜色融为一体,仿佛要将这殿内仅存的暖意彻底吞噬。

他停下脚步,目光落在案上那本朱封 “诏狱署奏谢渊谋逆事” 的疏文上,封面边角已被他反复摩挲得发毛,留白的朱批处依旧空空如也,却仿佛承载着千钧重量。早朝时徐靖等人齐齐跪倒、齐声索命的场景,如同烙印般刻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 黑压压的人影从殿中一直延伸到殿门之外,震耳欲聋的 “处死谢渊” 的叩请声,字字诛心的 “通敌谋逆、私挪军需、结党营私” 三大罪状,形成一张密不透风的权力之网,将他牢牢困住,让他喘不过气。

萧桓抬手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指尖冰凉,触碰到额头时,才发觉额上已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