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大吴通鉴?德佑朝纪事》载:
“天德三年初春早朝,风雪弥天,覆压宫城,寒彻殿宇。诏狱署所拟斩谢渊之旨,于太和殿正式颁行。徐党诸臣相顾色喜,额手称庆,嚣然有得色;正直之僚皆垂泪扼腕,悲愤难抑,或欲进谏而不得。朝堂一分为二,忠奸之辨昭然若揭。时徐靖、魏进忠、李嵩、石崇四人,借镇刑司之缉捕、诏狱署之囚审、吏部之铨选、总务府之财赋,权柄交织成网,官官相护,朋比为奸,凡有异见者皆遭压制,不得发声;内阁首辅刘玄、刑部尚书周铁、都督同知岳谦等忠直之臣,虽欲辩谢渊之冤、陈祖制之正,然受制于党羽之势,终至欲辩无门。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法司制衡之制形同虚设,祖制所定秋决之典遭擅废,律法公义荡然无存,冤狱遂成定局。”
史评:《通鉴考异》曰:
“早朝之上悲喜悬殊,非仅人心向背之征,实乃封建皇权体制积弊失衡之显征也。徐党诸人,借官官相护之固势,假帝王朱批之名,行剪除异己之实,使朝堂沦为权术角斗之场,公理不存。正直之臣,空怀忠君忧国之忱,却困于体制桎梏与党羽威压,虽有匡扶之心,终无回天之力。寒天风雪之下,忠奸对立若此,非独一人之性善性恶,乃权力缺乏有效制衡、官僚体系沦为私器之必然结果。谢渊之死,非止一臣之悲,实乃朝堂分裂之端、江山危殆之先兆也 —— 权柄下移则党争愈烈,律法崩坏则民心渐离,封建王朝之覆辙,往往始于此等忠良见诛、公义不彰之时。”
晚春雪
残萼凝霜压碧枝,春涧无声雪覆溪。
归禽敛翅迷幽径,闲倚窗纱念远思。
残萼凝霜,沉沉然压于碧枝之上。
春涧悄寂,皑皑兮雪覆潺潺之溪。
归禽敛翅,惶惶然迷失于幽径。
吾独闲倚窗纱,悠悠兮念起远思。
残萼历经风雨,虽芳华渐逝,然凝霜而存,似在诉说岁月沧桑。
碧枝不堪其重,却仍坚韧承载,仿若世间坚韧与沧桑之交织。
春涧本应潺潺有声,然雪覆其上,万籁俱寂。
唯余一片洁白静谧,宛如尘世喧嚣皆被雪掩埋。
归禽匆匆归巢,暮色中敛翅难寻前路,于幽径间徘徊,恰似人生旅途中偶陷迷途。
而吾闲倚窗纱,目之所及,皆为这清冷之景,心亦随之飘远,念及远方之人、过往之事。
或念旧友,不知其于远方是否安康顺遂。
或思往昔,那些共度之美好时光,如今已远,空余回忆。
此般幽景,触动心弦,思绪如丝,绵延无尽,于寂静中品味人生之幽情与遐思。
太和殿外,风雪如絮,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在宫城之巅,将巍峨的殿宇笼罩在一片肃杀的寒意中。积雪没踝,百官踏着积雪缓缓而来,朝靴碾过积雪的咯吱声,如泣如诉,在空旷的宫道上回荡,与朔风的呼啸声交织,形成一股令人窒息的压抑。殿内烛火通明,鎏金梁柱映着百官肃立的身影,却驱不散人心深处的冷意,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张力,每一个人都神色凝重,眼底藏着各自的心思,一场关乎朝堂命运的风暴即将来临。
按《大吴官制》,初春早朝本应商议春耕、边防诸事,可今日的太和殿却透着不同寻常的诡异。徐党核心成员早已暗中串联,镇刑司提督魏进忠、诏狱署提督徐靖、吏部尚书李嵩、总务府总长石崇四人分列百官前列,眼神交汇间,透着心照不宣的得意与算计。他们身后,吏部侍郎张文、户部侍郎陈忠等徐党亲信整齐肃立,神色肃穆却难掩眼底的亢奋,显然早已知晓今日的旨意内容,做好了附和造势的准备。
正直大臣们则神色凝重,眉宇间满是担忧。内阁首辅刘玄身着绯色官袍,花白的胡须微微颤动,他深知徐党近期动作频频,谢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