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为由告假,实则在三更时分,带着两个心腹家仆潜往城郊——镇刑司旧吏张钟托人辗转送来口信,说有谢渊的“遗物”要交给他,约定在破宅相见。那夜恰逢夜雨,泥泞的小路湿滑难行,老臣的官靴陷进泥里,裤脚沾满污浊。破宅内只有一盏油灯摇曳,张钟的妻儿蜷缩在墙角,面黄肌瘦,见到他便泣不成声。当张钟从床底砖缝中取出那卷沾着暗红血渍的奏疏原稿时,张钟当场老泪纵横,浑浊的眼珠被泪水浸得通红:那是天德三年冬,谢渊在宣府卫雪夜写就的密折,字字皆是弹劾魏进忠克扣军饷、私通鞑靼使者的罪状,字迹力透纸背,末尾“臣愿以死明志,护我大吴疆土”的落款旁,是谢渊按的血手印,暗红的血早已干涸,却仍带着诏狱的森寒。张钟说,这是他当年在镇刑司当差时,趁魏党篡改奏折混乱之际偷藏的,如今魏进忠要斩草除根,派缇骑四处搜捕他,只能托张钟将这桩天大的冤情呈给陛下。此刻,站在太和殿内,张钟能清晰听见自己的心跳,与殿角铜铃声交织,像在倒数着发难的时刻,掌心的奏疏似有千斤重——那是谢渊的忠魂,是刘焕冻毙的幼子,更是江南千万灾民的命。
继续阅读
萧桓端坐龙椅,玄色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在晨光中泛着冷冽光泽,日月星辰的绣线已被他摩挲得有些褪色。他的目光缓缓扫过阶下百官,像一把淬了冰的刀:吏部尚书李嵩缩着脖子,肥厚的下巴几乎贴在胸口,此人因侄子在应天府贪腐十万两白银的案子被魏进忠拿捏,上个月还带头率领九卿奏请为魏进忠立生祠,碑文上“功高盖主,德被万民”的字句,至今仍刻在顺天府的石碑上;户部尚书王汉臣不停用丝帕擦拭额角的虚汗,帕子都被湿透了,他掌管的漕粮账册,早已被魏进忠的侄子魏进禄搅得一塌糊涂,每一笔“漕运损耗”的假账背后,都是江南灾民易子而食的血泪;唯有兵部尚书杨武挺胸凸肚,腰间玉带系得格外紧,这位魏进忠最亲信的爪牙,掌着京营半数兵权,连禁军的布防图,都能随时拿到手,据说他府里的兵器库,比兵部的还要充盈。萧桓的指尖在御案下的“亲贤远佞”玉印上轻轻敲击,玉印边缘的裂痕硌得指腹发疼——那是三年前他听闻谢渊被斩的消息时,盛怒之下踹向御案,玉印摔在金砖上裂出的痕迹。当时魏进忠带着缇骑守在殿外,甲胄碰撞声清晰可闻,他连为谢渊收尸的权力都没有,只能在深夜独自对着谢渊从前的旧朝笏流泪,象牙板上还留着谢渊常年握笔磨出的浅痕。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司礼监掌印太监张伴伴的唱喏刚落,尾音还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殿内便响起一声苍老却洪亮的应答,“老臣张钟,有本启奏!”话音未落,魏进忠已抢先半步踏出班列,尖细的嗓音像淬了毒的针,划破殿内的死寂:“张大人病体初愈,脸色还这般苍白,嘴唇都没了血色,何必急着操劳国事?若有寻常琐事,老奴代转陛下便是,也省得您动气伤身,折了福寿。”他脸上堆着假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沟壑,眼底却藏着冰冷的毒刺——昨夜他已命玄夜卫北司指挥使魏忠良,带着三百缇骑去抄张钟的家,临走前特意嘱咐,“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绝不能让他把东西带出来”。此刻想来,张钟定已尸骨寒透,张钟拿不出实证,不过是自取其辱,正好能借着“诬陷皇亲”的罪名,把这老东西也拖去西市斩了,一了百了。
张钟猛地抬眼,浑浊的眼珠里迸出火光,两步踏出班列,藏青色朝服的下摆扫过光滑的金砖,发出轻微却清晰的声响:“魏公公担待不起!此本关乎三百万边军的冷暖生死,关乎江南千万生民的饥饱存亡,更关乎我大吴江山的根基稳固,唯有面呈陛下,亲口奏明始末,老臣方能心安!”这话如惊雷滚过殿内,引得百官一阵骚动,站在前列的几个魏党官员下意识地挺直了身子,胆小的则攥紧了朝笏,生怕祸事临头。李嵩下意识地看向魏进忠,想要求援,却被萧桓投来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