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大吴通鉴?忠良传?谢渊传》载:“谢渊四辨伪证、力驳谋逆指控后,徐靖理屈词穷,竟强令衙役押其返诏狱,欲强压真相。谢渊奋力挣脱桎梏,当庭怒发冲冠,厉声诘责徐靖:斥其负君恩、忘民本,甘为镇刑司副提督石崇鹰犬,助纣为虐;历数南宋秦桧以‘莫须有’害岳飞、本朝石亨构陷于谦之千古逆案,警示其奸佞末路;更直指其私通北元、泄露边防机密、毒杀忠臣于科之实罪。其言泣血,掷地有声,堂下百姓激愤喧哗,中立派官员侧目动容,徐靖则词穷色变,惶然无措。
刑部尚书周铁察舆情、循法理,当即改命,将谢渊暂安置于偏殿,严令缇骑善待,不得稍有怠慢。史评:此‘刑堂怒诘’,乃忠良郁愤之总爆发,亦是公论对奸佞的公开审判。谢渊以血泣之语戳穿奸佞伪装,以历史镜鉴唤醒朝堂残存之良知,既为后续多部门证据核查筑牢舆论根基,更为三司会审的推进增添关键砝码,实为扳倒石党集团、澄清朝堂吏治的重要推手,其义声震动京畿,载入青史而不朽。”
《藤台忆》
藤绕故垒锁素秋,台畔残晖映白头。
旧梦依稀同剪烛,新愁次第独登楼。
锦书欲寄云迷径,玉佩空怀月满眸。
纵有相思千万缕,不如归共泛轻舟。
卿卿如晤:自相别后,倏忽三秋。每念卿颜,辗转难寐。今修此书,聊表寸心。
忆曩昔新婚之际,于藤台之下,共赏明月。卿着素裳,笑靥若花,宛如藤间娇蕊,明艳动人。吾与卿携手徐行,曾许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之盟誓。奈何世事无常,今吾已两鬓斑白,卿亦容颜渐改,唯藤台如旧,见证吾辈情长。
《藤台别》
藤缠高台岁月悠,与卿执手话离忧。
昔年共剪西窗烛,今日独临古渡头。
鸿雁未传云外信,鱼书空付水中流。
相思恰似藤缠树,日夜萦心无尽休。
吾今羁旅异乡,每值夜深人静,便念卿于藤台之畔,茕茕守望。卿之深情,吾岂不知?然为生计所驱,不得不背井离乡,漂泊天涯。每思及此,痛心疾首!
《寄内》
藤台一去几经秋,两地相思两处愁。
红豆生时卿可见,绿杨深处我独游。
云边雁断无音信,水上萍浮任去留。
唯有梦中常晤面,觉来依旧泪盈眸。
卿于家中,务必保重玉体。吾在外诸事皆安,卿勿挂念。待吾功成名遂,定当早日旋归,与卿再赏藤台明月,重续前缘。
《藤台寄》
藤台依旧水长流,不见当年携手俦。
唯有相思无尽处,一生一世为卿留。
《思归》
藤台极目路漫漫,何日方能把家还?
纵使千山兼万水,难隔相思一寸丹。
春去秋来花易谢,月圆月缺梦难全。
愿卿莫负良辰景,静待吾归共举筵。
临书涕零,不知所云。望卿珍摄,勿以为念。
刑部大堂的空气凝滞得几乎让人窒息,金砖地面上,铁链拖拽赭色囚服的声响格外刺耳,像是在撕扯着每个人的神经。两名衙役架着谢渊的双臂,力道刚猛,显然是奉了徐靖的死命令,欲将他强行带离大堂,终结这场让石党颜面尽失的审讯。
谢渊的双肩被衙役攥得生疼,可他的脊背依旧挺直如松。他能感受到背后徐靖那得意而阴狠的目光,能听到石党成员低低的窃笑,更能察觉到满堂文武中,中立派官员的犹豫与无奈。一股积郁已久的悲愤与怒火,在他胸中轰然爆发。
“松手!” 谢渊低喝一声,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凛然正气,震得两名衙役下意识地松了手。他猛地转身,挣脱了束缚,踉跄一步后稳稳站定,胸膛因激动而剧烈起